;他的妻子倒也是豁達明快的性情,便說:“管他呢!你就不妨去試一試。考不上,科場裡是怎麼個景緻,也開開眼界。何況八月裡的西湖,正是一年最好的時候;你何妨也逛一逛。”
“這倒可行!”朱秀才動了遊興,“這樣,你陪我去;我進場‘觀光’,你就到三天竺去燒香。”
秀才娘子笑了:“哪有個帶了老婆去趕考的?”
話雖如此,秀才婆子還是興致勃勃地收拾行李,檢點考籃,定船做路菜;一應齊備,老夫妻雙雙從湖州到省城去趕考燒香。
到了八月初八進場,秀才娘子親手將考籃又檢查了一遍;當然,最要緊的是那方“最好的硯臺”。
這方硯臺,不是有名的端硯,顏色發黃,質地堅實細緻,極其發墨;是朱秀才祖傳下來的,看過的人都說好,卻不知是何名目?形制異常樸實;無款無銘,而長有一尺二,寬有八寸,厚達寸許,秤秤總有十斤重。朱秀才帶了這麼一塊狼犭亢的硯臺進場,見到的舉子無不當做笑話在講。
朱秀才自己也覺得很不好意思,因而文思越加遲鈍;磨得一硯好墨,卻只是擱筆相對,從一早想到日色偏西,草稿上還只是疏疏落落,三兩行文字。
就在他死了心,打算弄飯吃過;好好打個盹,繳白卷趕第一次啟闈出場的當兒,夕陽影裡走來一位銀髯老者,到得朱秀才號舍前面站住了;眼睛盯在那方硯臺上。
朱秀才心裡寬慰了些,自覺五十來歲應鄉試,愧對後生,不道還有年邁如此的人;便即招呼:“尊駕貴姓!”
“敝姓吳。”
兩個人互通了姓名奇+書*網,朱秀才又問:“尊駕高壽?”
“七十七。”吳老者扳著手指數了一下:“從十七歲起,連恩科在內,這裡我來過二十四回了。”
“龍頭屬老成!”朱秀才安慰他說,“這番必是高中了。”
“難說得很。‘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科場裡真的有鬼。”吳老者說,“我是不服氣,每隔三年要來吃一次苦頭。小孫是我親自督課的,上科已點了翰林;我倒不相信連一榜都巴結不上。”
聽這一說,朱秀才不免慚愧;原來以為他連考二十三回,名落孫山,必是跟自己一樣,肚子裡要“火燭小心”,誰知他能教出一名翰林來,可知筆下來得。
“然則,倒要請教!”朱秀才改口了,“老丈又何致於白吃二十三回苦?”
“我說過,科場裡有鬼。”說著,將頭低了下去,細細欣賞著那方硯臺,好久才問:“請問老弟臺,這一硯墨,是什麼時候磨的?”
“中午。”
“中午到此刻,墨汁猶在?”吳老者驚異地說,“我倒要仔細看看。”
於是摩挲鑑賞,一會兒點頭,一會兒唸唸有詞,看上去是頗為困惑的樣子。
“吾知之矣!吾知之矣!”突然間吳老者興奮地喊著;然後問說:“老弟臺,這方硯臺,得自何處?”
“是家傳舊物。”朱秀才答道,“先人服官從山東帶回來的。”
“這就完全合攏了!”吳老者拍著手說,“這是日本石硯。明朝倭寇用來壓船的;直隸通州、山東福山都出現過,發於牆壁。其色有黃、紫、黑三種,不知哪一種最上?不過就眼前這一方來說,已非凡品。不瞞老弟臺說,我平生有米顛之癖,寒齋亦頗有幾方有來歷的硯。久聞日本石硯之名,未曾見過,今天讓我開了眼界,足慰平生。”
朱秀才心想:你得感謝我那已下世的鄰居;如果不是他來連託怪夢,你又哪裡去開這眼界?
“好了!”吳老者戀戀不捨地問:“老弟臺尊寓在哪裡?場後我來奉訪;細細拜觀。”
朱秀才便說了旅寓的地址;吳老者欣然作別,口號謄他的卷子。過不多久,去而復回,手裡握著一柬紙;在蒼茫的暮色中,隱約可以看出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奇怪,凝重之中顯出一種絕望的豁達。
“到此為止了!”
沒頭沒腦的一句話,朱秀才不解所謂,不由得定睛細看;這一看看出異樣了來。吳老者七十多歲的高壽,卻以善於養生,鬚眉並未儘自;花白長髯中,隱隱水光,是染的墨汁。
“老丈,尊髯有墨!”
“就是為的鬍子上染了墨!喏,”吳老者指著硯臺,“我想明白了,都為貪看這方異觀,染了墨汁,竟不自知。”
“來,來!”朱秀才拿起一方手巾遞了過去,“請擦一擦。”
“現在來擦,已經晚了。”吳老者不接手巾,遞過來他手裡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