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除此之外外藩也不穩定,時不時有人冒出來說要換皇帝。原因是隆慶皇帝個性太懦弱,而且身體也不好。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為了皇室的威嚴,這些所謂的皇室親戚們要求隆慶皇帝下臺。隆慶皇帝只好在地位和權力上做出選擇,要保住皇帝地位的話就要和文官合作,也默許閹人在後宮的地位。要是隆慶皇帝想要權力的話,就要對外藩不管不顧,一心打壓內閣和閹人。隆慶皇帝沒有把握對付內閣,也沒有能力清除閹人,更擔心因為這樣失去文官和閹人對自己的支援,所以隆慶皇帝選擇了保住皇位,都拿過一個無權無勢的傀儡皇帝。
由於隆慶皇帝做出了讓步,由於當時局面不穩定。內閣出面和閹人談判,出於共同利益,雙方達成了一個決議。文官和閹人聯手,幫助隆慶皇帝一起對付外藩反對勢力。文官站在情理法的高度抨擊外藩的行為,再三說明隆慶皇帝的合法性和正統性。閹人利用他們掌握的鬧事藩王的“黑材料”做文章,逼這些藩王們主動放棄言論上和實際意義上的對隆慶皇帝的攻擊。但是還是有幾個藩王不配合,他們叫囂著要帶著軍隊來京城,逼隆慶皇帝下臺,然後大家一起選一個新皇帝上臺。閹人見這些人不配合,就做出了讓文官和隆慶皇帝大吃一驚的事情。短短几天時間內,這些叫囂著要造反的藩王一個個死了,而且死因各種各樣。看來閹人早在這些人身邊安置了自己人,一旦這些人失控的話就可以馬上處理。文官和隆慶皇帝對於閹人的心狠手辣還有強大十分忌憚。就是不知道他們身邊有沒有這種人存在?不光是下人,他們的親人裡面有沒有閹人的人呢?越是對身邊人有所懷疑,他們越對閹人忌憚,不敢輕易對閹人發起進攻。隆慶皇帝更是死心了,他想當幾年快樂皇帝,而不是一具屍體。隆慶皇帝索性放任內閣和閹人們控制局面,兩邊都不管也不插手。他也私下警告李貴妃,不要過分插手閹人的事情,免得因此連累到他。
隆慶皇帝當了這幾年窩囊皇帝就死了,新皇帝的根基還不如隆慶皇帝。所以外臣、藩王和閹人是小皇帝不能逾越的三座大山。李太后作為小皇帝的親生母親,作為這個朝廷實際意義上的的做主人,她當然希望利用這個機會把三座大山都解決了最好。這樣小皇帝的地位更加穩固了,她這個皇太后也更加有權利了。秦泰是所有希望的聚焦點,也是李太后能否實現理想的重要環節。秦泰不知道,就算知道了又能怎麼辦呢?
第十二回 墮落天使十二
隨著秦泰調查的深入和大膽的分析,秦泰好像察覺到了什麼。地方官府、藩王、後|宮太監、原內閣首輔徐階親信,還有就是秦泰身邊的人,這些人幾乎不會有什麼關係的人,總讓秦泰覺得有某種說不出道不明的聯絡。
地方官員直接代表朝廷和皇帝管理老百姓,是朝廷和地方老百姓之間的橋樑,所以至關重要。歷來皇帝和朝廷都對地方官員十分重視,特別是地方長官的任命十分嚴格。
或許在京城六部衙門內部可能出現過越級提拔這種事情,但是在地方很少出現這種事情,這就體現出朝廷和皇帝對地方官吏的任命和提拔的重視程度了。
地方一級的長官按職務和管轄範圍不同,可以分為四級,分別是省、道、州府和縣。
在古代每一個地方的行政長官不像現代社會稱呼為“長”,現代社會縣裡有縣長,市裡有市長,省裡有省長。在古代朝廷和皇帝任命某人為地方長官時,任命書上會寫“權知某某”,意思是讓某人代表朝廷和皇帝管理管理某地。例如任命一個新科進士管理某縣,就會在任命書上寫明讓此人權知某縣,這個人就是這個縣的行政長官了。因為這個緣故,下面的人不能直接稱呼此人是什麼權知某縣,所以既方便又帶著恭敬的稱呼此人為知縣。以此類推州府的行政長官就是知府或者知州了。
到了道和省一級,又有了新情況了,所謂的“道”其實相當於現在省裡的廳,是主管某一方面的省級主管單位領導。一般在地方會有糧道、鹽道、兵備道等衙門,這是為了便於管理朝廷重要物資特設的衙門。在古代糧食對於老百姓和國家都十分重要,每年春種夏收夏種秋收兩次的糧食的收繳工作是朝廷最重要的事情。每一年朝廷制定下一年計劃時,最重要的根據就是當年的糧食產量。糧食既是國家的財富而是發放給官員和士兵的重要物資,一旦糧食欠收的話,就會影響下一年甚至於以後好幾年的國策和經濟走向,所以朝廷要在各省設立糧道,專門負責糧食的收繳和儲運。
鹽道的設立是因為朝廷對鹽鐵的專賣權的控制所引起的。在古代老百姓家家戶戶都需要食鹽,所以控制了食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