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2 / 4)

小說:龍的傳人 作者:竹水冷

,率領騎兵,護衛著裴矩巡撫嶺南各州。各州的少數民族首領都前來拜見洗夫人和裴矩,嶺南重又安定下來。那時洗夫人已有七十多歲了。隋文帝聽說冼夫人的事蹟,又驚又喜,就封馮盎為高州刺史;赦免了馮暄,封他為羅州刺史;還追贈馮寶為廣州總管、譙為國公;冊封冼夫人為譙國夫人,並設定譙國夫人將軍府和將軍府的官吏,給她印綬,如有緊急情況,可以調動所轄地區的六州兵馬,不必等待朝廷的命令。隋文帝表彰她的功績說:“夫人一心為國,深明大義,令孫馮盎又斬獲陳佛智,擊敗叛軍,立了大功”,還送給她許多絲織品。隋文帝的皇后也送她許多首飾和宴會服裝。冼夫人把這些禮物都放在一個金匣子裡,連同梁朝、陳朝皇帝送她的東西,分別藏在庫房裡。每到過年過節,她都把這些禮物陳列出來,對她的子孫進行教育:“你們要盡心為國,我經歷了三朝,都是以好心對待漢家朝廷,這些禮品就是我忠心報國的證明。希望你們見物思人,也都這樣做才好。”

後來,隋朝派到番州(今廣東廣州)的總管(地方高階軍政長官)趙訥(ne)為人貪財暴戾,拚命壓榨百姓。俚族等各族人民活不下去,紛紛反抗逃亡。冼夫人派人到長安去見隋文帝,指出趙訥的罪狀,並說派這種人到番州為官是不能團結好少數民族的。隋文帝立即派人調查,查出趙訥許多貪贓受賄的財物,將他依法處死。隋文帝又令冼夫人安撫各族人民。洗夫人拿著詔書自稱使者,親臨十幾個州巡視,宣佈隋朝對各少數民族安撫慰問的意思。俚族人民重又歸附了隋朝。隋文帝高興地又一次嘉獎了她。那時洗夫人已經八十多歲了。

隋文帝晚年,冼夫人逝世。隋朝賜予許多絲織品為她送葬,諡她為誠敬夫人。兩廣地區包括海南島在內,在她去世後都建立了洗夫人廟,有些地方,一個縣就有十幾到二十幾處。人們以此來緬懷洗夫人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建樹的功業。

二十六、各族的“天可汗”

──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

王宏志

在今天陝西省禮泉縣東北五十多華里的九嵕(zong宗)山主峰上,有一座龐大的陵墓,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的“昭陵”。昭陵周圍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山前滿種著莊稼,遙望古老的陵山宛如座落在一張寬闊的碧毯上,更顯得高聳入雲,氣勢磅礴。在唐代帝王的陵墓裡,昭陵是最高、最大的一座陵園。不僅唐太宗本人的主體陵墓宏大,而且還有許多陪葬墓。陪葬墓除了嬪妃、王子、公主的以外,還有不少功臣高官的墓。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在功臣高官中,有好幾座少數民族將領的陵墓。象突厥處羅可汗的兒子阿史那社爾,鐵勒部的哥論易勿施莫賀可汗的孫子契苾(bi畢)何力,突厥酋長執失思力等,死後都陪葬昭陵。這種現象在以往是罕見的,可以說是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一個側影。

唐太宗(599-649年),名李世民,唐朝第二代皇帝,公元626年至649年在位。他在我國古代的帝王裡,稱得上是傑出的一個。他的傑出表現之一就是對少數民族採取了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

唐朝初期,北方的突厥汗國還很強大,時常出兵南下騷擾。627年,也就是唐太宗貞觀元年,東突厥的頡利可汗乘唐太宗即位之初,親率十萬大軍,直逼渭水,駐兵便橋之北。唐太宗當時正以全力消滅地方的割據勢力,對突厥的進軍採取守勢,儘可能維持和好關係。不過,他也認識到在突厥進兵的情況下,不能退縮,越退縮,越對唐朝不利。為此,唐太宗召集禁軍,出拒突厥。他自己首先身披甲冑,跨上御馬,帶著大臣高士廉、房玄齡等六騎,出長安城,抵達渭水。頡利可汗在營中聽說唐天子來了,立即上馬出營,也來到河邊。唐太宗見頡利到來,就隔水責他負約。不一會兒,唐軍陸續到來,一時旌旗蔽野。頡利見唐軍軍容整齊,面有懼色。唐太宗讓軍隊退下佈陣,獨自留下來同頡利對話。大臣蕭瑀(yu雨)恐怕唐太宗輕敵,就在馬前勸諫,要他回去。唐太宗事後對蕭瑀說:“突厥所以敢傾國而來,直抵長安城郊,是以為唐朝內部不穩,新皇剛剛即位,沒有力量抵禦他們。我們如果示弱,閉門自守,頡利就會縱兵大掠,我們就不好制服他們了。所以我輕騎先行,以示對他們的藐視;又擺出軍容,表示我們決心一戰。這樣做是頡利意想不到的,他就會失去主意”。“制服突厥,在此一舉。你不信就等著看吧!”果然,沒過多久,頡利就派人來請和。唐太宗又親臨清水,與頡利可汗相會。他們兩人就在便橋上,殺了白馬,歃(sha霎)血為盟。唐朝贈給頡利許多金帛;頡利答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