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進犯唐朝,隨後,引兵而去。
629年,關中豐收,生產得到了恢復;唐太宗的統治也已初步鞏固。那時突厥地區連年遭到霜旱天災,牲畜大量死亡。頡利加重對各部的勒索,各部紛紛叛離。唐太宗認為時機成熟,就在這年冬天派大將李勣、李靖帶領十幾萬軍隊出擊突厥。第二年,追擊突厥至陰山以北,俘虜了頡利可汗,東突厥滅亡。
唐太宗登上順天門,召見頡利可汗,當面數說了他不斷背盟,恃強好戰,“掠奪百姓的五大罪狀。最後又對他說:”不過自從便橋會盟以來,你沒有大規模的入犯,所以我可以不殺你。“頡利可汗感激不殺之恩,哭謝而退。唐太宗把頡利和他的家屬安置在太僕寺,厚加款待。頡利可汗仍然鬱鬱不樂。他不住房屋,在院子裡搭了帳篷。經常同家人悲歌哭泣,形容消瘦。唐太宗知道了,就改任他為虢(Gu6國)州(今河南靈寶)刺史,並對頡利說:”虢州地近山區,麋鹿野獸很多,可以遊獵。“頡利不願前去,唐太宗就又任他為右衛大將軍(禁軍的高階武官),賞賜了大量田宅。後來頡利病死,唐太宗按照突厥風俗施行火葬,還在灞水東面為他築了高大的墳墓,並讓頡利的兒子終身襲其父職。
大破東突厥以後,唐朝在東突厥的故地設定了許多羈麋州府,任用東突厥貴族作都督(地方軍政長官),並按照他們的習慣,規定職務可以世襲。這些州府名義上要接受唐帝國的冊封,定期向中央朝貢;但不向唐交納賦稅,仍然保持本民族的風俗習慣。在這些州府之上,設都護府,其官員由中央直接任免,代表中央行使主權,管理邊防和處理民族之間的事務。這樣,我國北部邊疆出現了空前安定的局面。在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唐太宗也是採取設定羈麋州府的辦法。
東突厥滅亡之後,一部分突厥部眾內遷歸附唐朝。對他們如何處理,唐太宗認為這是個大問題,就召叢集臣商議。一些大臣主張把他們分到內地各州縣,改變他們的生活和風俗;一些大臣如魏徵等,認為突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遷到內地,會成後患,主張讓他們回到原來的住地。唐太宗在許多重大問題上,對魏徵是言聽計從的,可是這次沒有采納他的意見,而同意了溫彥博的主張。溫彥博建議把內遷突厥安置在河南朔方之地(今內蒙古南部烏審旗一帶),保全原有的部落,仍由酋長治理,維持原有的風俗習慣,仍以畜牧業生產為主。突厥的首領也分別得到任用和安置。這就安撫了內遷的突厥部眾。不少內遷的突厥人住進了長安城,據當時統計,有近萬戶人家。京城內蕃漢雜居,蕃人有的戴漢帽,漢人也有戴蕃帽的,和睦相處,親熱非凡。就連皇太子也常把突厥人召入宮中游玩。
唐太宗在朝廷裡,大量任用突厥貴族為官。突厥各部首領凡來到長安的,都拜為將軍(武官,在大將軍之下)、中郎將等官。五品以上的突厥武官達到一百多人,幾乎佔了朝廷的一半。在朝廷上可以看見突厥酋長帶刀守衛,突厥人身著官服。宋朝人也說“夷狄之臣”來到中原的,以唐代為多。唐王朝實際上已成為一個多民族的統治政權。
唐太宗對少數民族的大臣十分愛惜。如以智勇聞名的阿史那社爾,率突厥部眾內屬後,被唐太宗封為左驍衛大將軍(禁軍的高階武官)。後來在平定高昌的戰役中立功,唐太宗還賜予寶刀和絲織品,封畢國公。契苾何力率鐵勒部內屬以後,唐太宗任他為左領軍將軍(武官)。他屢建戰功,一次隨唐太宗出兵,被敵軍刺傷,太宗親自為他敷藥。他的母親和弟弟都在涼州,太宗讓他回去探望,並安撫部眾。那時突厥的薛延陀部很強盛,契必何力的母親、弟弟都去投奔薛延陀,部眾也有準備去的。契苾何力回去後見到這種情況大驚,表示要忠於唐朝,不願跟從他們去。他的部眾就把他抓去見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契苾何力在真珠可汗面前,拔刀割去自己的左耳起誓說:“哪有唐朝的烈士受屈於你們的,天地日月,願知我心!”當時唐朝朝廷上誤傳契苾何力投靠了薛延陀。大臣們都對唐太宗說:“契苾何力人薛延陀,如魚得水。”太宗說:“不然,何力心如鐵石,必不叛我。”後來薛延陀的使者來到長安,講了何力的情況,唐太宗感動得落下淚來,忙派人去薛延陀,答應把皇女新興公主嫁給真珠可汗,以換回何力為條件。何力因而得還。唐太宗對少數民族將領能與漢族將領一視同仁,贏得了少數民族將領的尊敬。在唐太宗鞏固邊疆的戰爭中,少數民族將領和首領起了很大作用。
唐太宗還大力推行和親政策。他認為北方少數民族的風俗,政權多由后妃操縱。公主出嫁,生了兒子,就是他的外孫。外孫作可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