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2 / 4)

值相加,C1代表區域產業專業化係數。

這個指標反映研究區域與對比區域產業結構的差異程度,用來衡量研究區域產業結構的特色。其係數值在0~100%之間,數值越大,區域產業結構特色越明顯,說明與對比區域經濟互補性越強;反之,係數數值越小,說明研究區域與對比區域的產業結構越是相似和雷同。

(5)相關係數。其測度公式為:

式中,xik和xjk分別代表區域i和區域j各自k部門在其產業結構中所佔的比重,和分別代表區域i和區域j各部門在其產業結構中的比重的平均值,代表區域i和區域j產業結構的相關係數。當=-1時,兩區域產業結構截然相反;=1,兩區域產業結構完全相同;rij=0,兩區域產業結構不相關。

(6)相似係數。其測度公式為:

式中,和分別代表區域i和區域j各自產業部門k在本區產業結構中所佔的比重,S代表兩區域產業結構的相似係數。當S=1時,說明兩個區域產業結構完全一致;S=0,說明兩個區域產業結構完全不一致。通常情況是S介於0和1之間,S數值越大,說明兩個區域產業結構越是相似,S越小,說明越是不相似。

(7)產業結構變化率。其測度公式為:

式中,Qj代表區域某產業部門在整個產業中所佔的百分比,下標1、2分別代表不同的年份,∑代表將該區域相同產業部門在1、2時期佔整個產業比例差的絕對值相加,C2代表區域產業結構變化率。這個指標反映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區域產業結構變化的程度,計算方法與產業專業化係數指標相同。C2越大,說明在考察時期內區域產業結構變化幅度越大;反之,C2越小,說明結構變化幅度越小。

(8)偏離……份額分析。以一定時期內,國民生產總值(評價一、二、三次產業結構),或工農業總產值(評價農輕重結構),或工業總產值(評價工業結構)的年增長率為基準,分別測算區域按全國平均增長率可能形成的假定份額,進而將這一假定份額同區域實際增長額進行比較,分析區域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相對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偏離狀況。這種偏離,主要是由區產業結構因素和區位因素形成的。第一,區域份額因素,以較高層次區域總產出年增長率為基準,當假定研究區域按此增長率增長時所應達到的增長水平。第二,產業結構偏離因素,反映研究區域產業結構型別時其經濟增長的影響。第三,區位偏離因素,反映了研究區域的區位條件或競爭能力對其經濟增長的影響。測度公式為:

上式中,Gj代表j區域在計算期內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總量,Nj代表區域份額偏離份量,pj代表區域結構偏離份量,Dj代表區域區位偏離份量,代表區域總偏離量,ej代表區域國民生產總值,E代表高層次區國民生產總值,i代表區域j的產業部門,o代表基期(年),t代表末期(年)。

此外,Nj是區域j按高層次區域(例如全國)產業年均增長水平增長時應達到的產業增長水平。Pj值為正值,表示區域產業結構素質較好,促進了區域經濟總量增長較快;相反,Pj值為負值,則說明區域產業結構素質差,影響區域經濟總量增長緩慢。Dj反映區域的區位條件或區域產業競爭能力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Dj為負值,則區域處於不利區位,產業競爭力低;反之,Dj為正值,則區域處於有利區位,產業競爭力高。

第二節 區域產業結構配置和最佳化

一、區域產業結構配置標準

所謂區域產業結構配置是指為使區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各種產業循著一定規律和比例的動態空間組合(安虎森等,2004)。148配置區域產業結構的實質就是構築以區域主導產業為核心的區域三環同心圓產業結構模式。

區域產業結構配置須遵循以下三個標準(劉再興等,1996):149

一是要提高區域經濟的增長力度。使區域產業結構按照區域優勢的準則不斷進行選擇和轉換,使區域內各產業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優勢,其重點是主導產業的選擇。

二是要提高區域產業間的和諧度。使區域產業聯絡有序化,產業比例合理化。前者指主導產業與非主導產業之間應有極強的正向帶動聯絡和反向配合關係,最具優勢的產業對其他產業應有緊密而充分的優勢傳遞聯絡;後者指流通部門、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等與直接生產部門在質量、規模上相適應,具有前後向聯絡的產業與主導產業在質量、規模上相匹配,以保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