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各產業生產能力的充分發揮和穩步發展。
三是要提高區域產業結構的彈性度。使區域產業結構既有吸收區域內外資源與要素或減緩經濟波動與外界干擾的素質,又有促進主導產業沿勞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方向逐步更替的潛能。
在上述三個標準中,區域主導產業處於核心位置,它不僅決定著區域經濟發展的方向、速度、性質和規模,而且決定著整體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因此,配置區域產業結構的實質是透過主導產業的確立,圍繞主導產業的產前服務、協作配套和產後深度加工、資源綜合利用等發展輔助產業,構築結構緊湊、各具特色、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高效區域經濟有機體(陳棟生等,1993)。150
二、區域產業結構配置的內容與方法
(一)主導產業選擇
並非任何產業都可作為區域主導產業。陳棟生等(1993)151提出:區域主導產業必須具備高比較優勢係數、高產業關聯強度、高需求收入彈性、高生產率上升率、高產業創新能力、高產業規模經濟等六大條件。這一理論觀點被區域經濟學界廣為沿用和拓展(劉再興等,1996;郝壽義等,1999、2004;李小建等,1999、2006;安虎森等,2004;魏後凱等,2006)。152區域經濟學理論工作者根據上述區域主導產業必備條件設計了一系列主導產業選擇的綜合指標體系。常用的評價指標見表4。3所示。
表4。3 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的綜合指標體系
指標型別
具標指標
1.產業比較優勢度
1.比較集中率係數
2.比較輸出率係數
3.比較生產率係數
4.比較利稅率係數
產業比較優勢係數=比較集中率係數×比較輸出率係數×比較生產率係數×比較利稅率係數
2.產業規模
1.產值規模
2.固定資產規模
3.就業規模
4.產業專門化率
3.產業的市場潛力/市場需求
1.需求收入彈性係數
2.市場佔有率
4.產業關聯
1.產業感應度
2.產業影響度
3.波及效果係數=(產業感應度+產業影響度)/2
5.生產率上升率
1.資源生產率
2.勞動生產率
3.資金生產率
4.技術進步率
資料來源:本書作者整理。
在具體應用方面,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的具體定量評價可按以下步驟開展(郝壽義等,1999、2004):153
1。 產業的比較優勢度評價
主導產業是在區域比較優勢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按照主導產業的特點和功能,主導產業必須同時具有區域內比較優勢和區域間比較優勢,即不僅與區內其他產業相比具有比較優勢,而且與區外同類產業相比也具有比較優勢。
產業比較優勢度的大小可採用〃比較勞動生產率〃衡量。其計算公式為:
B= (g1 /g2)÷ (L1 /L2)
式中,g1和L1分別代表區域某產業的國民收入和勞動力;g2和L2分別代表區域國民收入總額和勞動力總數;B代表區域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B>1,說明該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高於全部產業勞動生產率的平均值,該產業是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部門,B值越大,則其比較優勢越大。
2。 產業的市場潛力評價
社會需求是推動產業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主導產業的產品不僅應存在巨大的現實市場需求,而且也應有巨大的潛在市場需求,亦即主導產業必須是高需求收入彈性的產業。
產業的市場潛力的大小可採用〃市場佔有率〃測度。其計算公式為:
S= (x1 /x2)× (r1 /r2)
式中,x1和x2分別代表研究區域及其高層次區域某產業的年銷售額;r1和r2分別代表研究區域及其高層次區域同產業的人均年銷售額;S代表某產業的市場佔有率。S數值越大,則說明區域該產業產品的市場容量越大。S數值越小,則說明其在市場上佔有的份額越小,市場潛力小。
3。 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