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量);K為距城市(市場)的距離;為農產品的運費率。
地租收入對同樣的作物而言,隨距市場距離增加的運費增多而減少。當地租收入為零時,即使耕作技術可能,經濟上也不合理,此時即為某種作物的耕作極限。在市場點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極限點連結的曲線被稱為地租曲線。每種作物都有一條地租曲線,其斜率大小取決於運費率,不易運輸的農作物一般斜率較大,反之則較小。杜能利用關於所有農業生產方式的土地利用測算結果,得出各種方式的地租曲線高度及斜率(見圖2。1)。農產品的生產活動是以地租收入最大化為目標,因此,農場主一般選擇能獲取最大地租收入的農作物進行生產,從而形成了農業土地利用與生產佈局的杜能圈結構。
3。農業生產的空間組織結構
杜能將農業生產的空間組織模式表述為:〃一般地說,近郊應該種植這樣的產品:相對於其價值來說是笨重而體積大的東西,往城市運輸費用很大,從遠地供應這些產品不合算;再則就是易於腐爛,必須新鮮消費的產品。。。。。。。離城市越遠的地方總是逐漸地從事那樣的產品:相對於其價值來說,只要求較小的運輸費用的東西。。。。。。。城市四周將形成一些界限相當分明的同心圈,每個同心圈內有各自的主要產品。〃50 這種同心圈結構稱之為〃杜能圈〃,它由裡向外依次為自由式農業、林業、輪作式農業、穀草式農業、三圃式農業、畜牧業等農業圈層。
(1)第一圈層…自由式農業圈層。距離城市最近的農業地帶,主要生產或種植易腐、難運的產品,如蔬菜、鮮奶等。由於運輸工具為馬車,速度慢,又缺乏冷藏技術,因此需要保鮮的蔬菜、水果以及易腐產品(如鮮奶)等選擇距城市最近處生產,形成自由式農業圈,圈層的大小取決於城市人口的規模。
(2)第二圈層……林業圈層。供給城市用的薪材、建築用材、木炭等,由於重量和體積均較大,且價格又低於第一圈層的作物,因此,在接近城市的第二圈種植。
(3)第三圈層……輪作式農業圈層。沒有休閒地,在所有耕地上種植農作物,以穀物(麥類)和飼料作物(馬鈴薯、豌豆等)的輪作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每一塊地的六區輪作,第一區為馬鈴薯,第二區為大麥,第三區為苜蓿,第四區為黑麥,第五區為豌豆,第六區為黑麥,其中耕地的50%種植穀物。
(4)第四圈層……穀草市農業圈層。為穀物(麥類)、牧草、休耕輪作圈層。杜能提出地塊的七區輪作。同第三區不同的是總有一區為休閒地,七區輪作的第一區是黑麥,第二區是大麥,第三區是燕麥,第四、五、六區為牧草,而第七區為休閒地,全部耕地的43%為穀物種植區。
(5)第五圈層……三圃式農業圈層。距離城市最遠的谷作農業圈,也是最粗放的谷作農業圈層。三圃式農業將農戶附近的塊地分為三區,第一區是黑麥,第二區是大麥,第三區是休閒地,三區之間進行輪作,即為三圃式輪作制度。遠離農戶的地塊則為永久牧場,全部耕地僅有24%為穀物種植區。
(6)第六圈層……畜牧業圈層。畜牧業圈層是杜能環的最外圈,生產谷麥作物僅用於自給,而生產牧草用於養蓄,以畜產品如黃油、乳酪等供應城市。畜牧業圈層之外的地租為零,為無人利用的荒地。
杜能圈結構模式的實質是強調合理的農業生產空間組織結構是以城市為中心的同心圈結構。
孤立國條件下的杜能圈是一種完全均質條件下的理論模式。杜能本人也意識到完全的〃孤立國〃在現實中很少存在。因此,他在考察河流、小城市、穀物價格、土質等影響作用的基礎上,對上述同心圓結構作了進一步修正。
在孤立國內,若存有一條可以通航的河流,由於航運價格大大低於馬車運費,由此導致同心圓結構模式轉變為沿河流伸展的狹長型分佈模式(見圖2。2)。當孤立國內有一個大城市及其它小城市的情況下,小城市周圍的農場需供應小城市農產品,同時小城市需供應周圍地區農業生產資料,從而形成以小城市為中心的獨立模式。此外,當土質一定,城市穀物價格在一定範圍變動時,隨穀物價格降低,商業性穀物種植範圍明顯向城市中心縮小,而畜牧圈的面積擴大。當城市穀物價格一定,土質在一定範圍變動時,隨土質的劣化及單產的降低,谷作農業圈的範圍縮小,而畜牧圈的面積擴大。
三、杜能的農業區位論簡評
杜能農業區位理論對後世經濟區位理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是理論研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