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2 / 4)

小說:無稽的詩話 作者:江暖

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千古名句,卻是本於江內“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只換了兩個字,可經過林逋的襲用點化,意境旨趣大勝前者,被公認是一種藝術創造。因此衡量字詞用得巧拙,關鍵在於它在詩裡用得是否精當恰切,只要用得絕妙,即使古人用上千萬次,那也會富有創意,成為精警之語的。那麼王安石的“綠”與前輩詩人所用之“綠”究竟孰優孰劣呢?在作比較之前,需要特別指出,判斷字詞用得巧拙,當從整篇詩入手,孤立地對字詞作尋章摘句的比較,往往會流於皮相,而這,恐怕也正是兩位先生鄙薄王安石“綠”字的癥結所在。

從整首詩的比較上看,錢先生所舉的諸位大詩人的詩,無論其思想性還是其藝術性,都是難以與王安石的詩相媲美的。這些詩作在文學史上默默無聞,鮮為人知,不僅選篇極嚴的《唐詩三百首》全不收錄,甚至連選篇上千的《唐詩選》及《唐詩鑑賞辭典》等大型有影響的文學選本也未加以收錄,而王安石的詩膾炙人口,有本則選,這種“選本現象”本身就足以證明這些詩作品位不高,大遜於王安石了。再從詩的具體內容上看,這些詩為寫景而寫景,境界不高,題旨淺薄,寫的無非是文人墨客遊山玩水的閒情逸趣,縱然也把形容詞“綠”用作了動詞,以表現春風的形象,但讀來平平淡淡,絲毫引不起人們的激賞。而王安石的詩,情景交融,立意高遠,既描繪了江南美麗的春色,又寄託了詩人浩蕩的情思,感時思鄉,深摯動人,正如《彥周詩話》所評:“超然邁絕,能近李杜陶謝。”而“綠”的運用,對於整首詩而言,更是錦上添花。一個“綠”字,堪稱一篇詩眼,能使整首詩生輝添彩,那些前輩所用之“綠”,又怎麼能與它相提並論,又怎麼可以用“襲用”、“暗合”來否定它的煉字的富有創意呢?

再從修辭學的角度作橫向比較。這裡不必再贅述人們所熟知的“綠”在色彩、形象、情感諸方面大勝於“到”、“過”諸字的妙處,僅就臧克家先生提出的含蓄與顯露的問題作一分析,也可見二者的高下優劣了。

臧克家先生認為,“到”、“過”含蓄,“綠”直露,前者可以使讀者想象出春天更多的色彩來,而後者則限制了春意的豐富內涵。不錯,從表面上看,“到”、“過”沒有將春天的景色具體化,因而留下的想象餘地大,似乎比“綠”含蓄。但實際上,“到”與“過”的所謂含蓄不過是表現力的蒼白而已。由於它們本身只是沒有色彩的一般常見的動詞,因而在特定的語言環境裡,在字詞大都平淡的詩句裡,處在關鍵的位置上,就很難給讀者的想象力以強烈的刺激,從而使讀者對江南的春色產生五彩繽紛、花紅柳綠的豐富聯想。如果王安石用了這些字,那麼詩句就平庸無奇了。而“綠”色彩鮮亮奪人,不僅沒有“到”、“過”的蒼白、單調,相反地,它相對春景的豐富多彩而言,其本身也是含蓄的。因為春天的色彩絕不僅是綠色一種,它還有難以盡數的萬紫千紅,“綠”不過是其中最具化表性、最為惹眼的一種罷了。從修辭的角度看,“綠”是以區域性代整體,它以自身的鮮麗炫目的色彩,為讀者的想象力,提供了一個強烈的刺激源,從而激發起讀者對江南春色作無限豐富的聯想,這怎麼能說“綠”“顯露而不含蓄”呢?

綜上所述,錢鍾書先生和臧克家先生在對“綠”的縱橫比較的否定中,著眼點太拘泥於形式,太重外在的因素,論證難免失之偏頗;而歷來人們對“綠”的鑑賞也大都太偏重於錘詞煉字的形式上的推敲。其實,“綠”的最大妙處,“綠”的選擇的最基本的依據,就是它的源自客觀生活的真,是出之於自然,得之於天籟的。我們知道,詩人寫的是大地盡綠的春日盛景,而“到”側重的是“剛來到”的早春之景,“過”側重的是將過去“暮春之景”,“入”太單調,似乎春風只吹過一溜,“滿”固然充實,但又缺乏春天的具體可感性;唯有這個“綠”字才能把詩人眼前的美麗春光真真切切、具體可感地描畫出來。詩人站在行駛於“京口瓜州一水間”的渡船上,滿懷深情地回首眺望“只隔數重山”的鐘山,彌望的景色只能是無邊無際的一片濃綠,那紫那紅……,都掩映於濃綠的樹木下自然難見其色。可以說,“綠”寫的就是詩人眼中之實景,“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美,就美在自然上。

《閱讀與寫作》1995年第1期

《高師中文資訊資料》轉摘。 最好的txt下載網

無稽的詩話

歷代詩話中記述了許多古代詩人詩詞創作的故事,這些故事往往成為文壇創作的佳話而被人們廣為傳頌,它不僅為一般的文學愛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