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地履行“拯民”的神聖職責,所以很快就適應了軍隊生活,成為一名真正的軍人。
劉伯承立志做大丈夫、好男兒,生活態度嚴格到苛刻的地步,他自覺地不吸菸不喝酒,不耍脾氣,惟一的嗜好是讀書,博覽群書。
在操練上動如脫兔,潛心求知靜如處子。
重慶蜀軍政府的代表吳玉章辦的《四川》刊物,給劉伯承以啟蒙啟迪的先進思想,如今吳玉章又在辛亥革命中奔波呼號,為推翻清政府建立了顯著功績。
雖然不曾見到這位比自己大14歲的革命家,但是由於吳玉章的威望,劉伯承對重慶軍政府產生了信任感。
當得知重慶都督張培爵等辦的蜀軍政府陸軍將校學堂發出告示,準備招收學員的訊息後。
他相信自己能考上,於是在萬縣報名後,連夜趕回開縣張家壩家裡,報告母親,籌備路費,再奔赴重慶投考。
母親見到兒子要求上進,心中當然高興,可是要拿錢置一兩件衣服,加上一小筆路費,她卻皺起眉頭。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大丈夫當仗劍拯民於水火(2)
錢沒借到,她聽到不少風言風語:“劉氏家族良家子弟,應該謹遵祖訓,耕讀為本,讓孝生去吃糧當兵不是丟我們劉家的人嗎?”
正在困難關頭,劉伯承的好友楊秀仕知道後,出面找了幾位早年同學,湊足了30兩銀子,才勉強解決了路費的難題。
劉伯承生怕耽誤了考期,當天就急衝衝地趕到萬縣,他的一雙腿走山路猶如走平地,六七十公里的路程居然沒有休息。
投考將校學堂的青年人,一道去招商局買了輪船票,晚上登上船。
本以為可以平平安安地準時開往重慶。
哪知天有不測風雲,江上濃霧重重,輪船啟不了航,重霧何日會消逝,誰也無從預測,假若繼續呆在港口傻等,必然趕不上考期。
大家為此憂心忡忡:有的主張霧散後再到重慶,向學堂當局呈述延誤考期的情由,請求補考;有的主張返回開縣,下期再去投考。
他們各執一詞,劉伯承不為所動,他主張步行去重慶,沒有人聽他的,於是他獨自退了船票下船,背起小包袱,由梁山經墊江、長壽,直奔重慶。
300華里的路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