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1 / 4)

小說:慢慢呻吟 作者:飄雪的季節

擰��荒睢�肌���睢�恰�!�

兩個學生就樂。“窮”、“狼”,“窮”、“狼”地叨唸幾遍,說:“記住了。”

再問意思,都搖頭。南先生就分別在二人的滑石板上寫下:

(1)美玉。

(2)美好的。例:瓊漿(美酒),瓊樓玉宇。

(1)(琅��ǐq,讀“竿”)美石。

(2)(琅琅)玉石相擊聲。比喻清朗響亮的讀書聲。例:書聲琅琅。南先生的記性真好,把《漢語小詞典)上的詞條,都寫下來了。他便逐條解釋。

“噢,原來是兩塊好石頭!”兩個學生驚歎。

南先生不僅逐詞條解釋,還一遍一遍地解釋,總怕兩個新開蒙的學生記不住。他兀自認真著,兩個學生卻不耐煩了,“南先生,甭再講了,都記住了!”

南先生一笑,接著又教了兩個別的帶“王”字旁的字,沒講幾遍,依然聽到了不耐煩的一聲“都記住了”。他們是嫌南先生講得慢。

南先生撂下兩個新學的字,猛地回去問剛才那兩個字的讀法與詞義,兩個學生竟毫不猶豫毫無遺漏地講了出來。南先生驚歎不已,兩個學生都智力不俗,真是兩塊好石頭!

聰明的山裡人便給他的心中增添了一分喜悅,便有滋有味地教了起來。一個晚上,就教會了二十多個“王”字旁的生字,他便喜悅不已,躺在床上還反覆地回味。他覺得,在自己枯槁的生活裡,出現了一線生機。

就這麼教了一段日子,兩個學生掌握了很多字;那報紙上的大部分文章,均能磕磕絆絆地讀下來。後來,兩個學生已不滿足於這樣的教法,要他教整篇的文章,他們好多理解些意思。他手頭沒有現成的課文,報紙上的文章,因為有令他憂傷的特有的味道,他又不願意選用,便選了那冊戲文《哭眉阝子》。

課文的選用,使他的兩個學生髮生了分化。

翁七妹是唱過那戲的,人物、劇情和唱詞都熟得很;南先生選這部戲文,她很樂意;多年來,她只會唱(念),而不會認,而這次要解決她唱(念)、認合一的問題,她自然興味盎然。對她來說,這些字都不是生字,只不過是會念而對不上字形,她只須對上字形便罷。所以她學得很快。對翁大元來說,戲文中的字,他不僅不會唱(念),而劇情也很陌生。那些字之於他,是純粹意義上的生字,學起來便慢些。他們兩個出現了不合拍。南先生遷就翁大元,翁七妹有些不樂意;順著翁七妹,翁大元更是連連叫苦。他便勸說翁七妹遷就一下翁大元,翁七妹居然說,一個學字,誰等誰呀。做姑姑的風範一慨皆無。翁大元氣哼哼地說:

“即便你等我,我也不學哩;本來咱對那戲文就沒興趣。”

居然就真的不來學了。南先生搖搖頭,他領教了,山裡的姑娘、兒童都很有個性,都很有脾氣。就他沒有脾氣。

就教一個翁七妹。

不出幾日,那冊戲文便“學”了半本。他高興,她也高興。高興之下,翁七妹便把那戲文唱出來,且邊唱邊動作,讓南先生大開眼界。翁上元讓他看戲文寫詩歌的時候,他領略了戲文之美;翁七妹的表演,讓他歎為觀止:那山梆子的曲調真是太美了,旋律之轉曲,恰恰唱出戲中人物情緒的波動。他看過不少戲,懂得不少戲種和曲牌,怎麼就從來沒有領略過這種曲牌呢?別的曲調有“做”之美,山梆子的曲調有“順”之美。做,是調動所有強烈的音符,把情緒擠出來;順,是隨著曲調的收放,情感就自然表達了。山調配山音,曲韻連著心;山民質樸的喜怒哀樂,非土韻俚腔的山梆子表達不可。山梆子雖然默默無聞,但它在山民中的流韻會嫋嫋不絕。他能感覺得出,所以怦然心動。

與此同時,翁七妹的做功更讓他怦然心動。那動作嫵媚而稚拙,活化出劇中人物。在他看來,山梆子的舞臺動作,不應該那樣飄逸瀟灑;嫵媚而稚拙,恰恰是山梆子的魂與神。

南先生的理解,深深地感動了他自己。再聽翁七妹的一腔一調,再看她的一招一式,無不一一入心。這個村姑便是這山梆子的傳人啊!

在瞑朦中,他已弄不清,是他教她,還是她教他。

他只感到眼前的村姑是那麼的美,一種嫵媚稚拙的樸野之美。他心血奔張,他的思緒開始離轍了。

“南先生!”

翁七妹的叫聲,使他回過神來。他不敢看她,臉紅了。

要過年了。

一進臘月,村裡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