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張掛起來,開始凝神構思。
他早年隨繼父在澧州安鄉(今湖南省安鄉縣)讀書,曾到過岳陽一帶。如今懷想起來,岳陽景色之妙,全妙在那一望無涯的洞庭湖。可是,范仲淹不願一般地觸景抒情,而是想在勾勒洞庭秀色與前人情致之後,提出一些深邃的哲理見解,熔鑄一種崇高的思想境界,藉以激勵自己和遭到貶黜的友人們,也啟發和教育後代。於是,他乘興揮毫寫了千古傳誦的《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格言更是不脛而走,風也似地傳誦開來。仁宗聞此,也不禁慨然稱頌。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為人準則,是他憂國憂民思想的高度概括。
皇祐元年(1049年),六十一歲的范仲淹奉命移知杭州。在路過陳州時他特意去看望自己的恩師晏殊,晏殊是歷仕三朝的###,而今困居貶所。看到恩師的境遇,他不禁感慨萬千,回想自己的童年,看著洶湧澎湃的錢塘潮水驟起遽落,不禁對著江水吟問:“把酒問東溟,潮從何代生?寧非天吐吶,長逐月虧盈。”大約是從潮起潮落中悟出了人生變遷的道理,范仲淹也有了超脫的感覺,他在寄給友人的詩中表明瞭自己的心跡:奮飛每羨冥鴻遠,馳騁那慚老驥閒。
此日共君方偃息,是非榮辱任迴圈。
皇祐三年(1051年),范仲淹又移任青州。這裡的冬寒,加重了他的疾病。第二年調往潁州,他堅持扶疾上任,但只趕到徐州,便溘然長逝。
(李 飛)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千古奇才——蘇東坡(1)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在今四川)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
書香世家 備受薰陶蘇軾出生在一個文學世家,祖父蘇序,雖沒有入仕,但很有文學素養,他的父親蘇洵,人稱“老蘇”。史傳蘇洵早年志並不在讀書上,二十七歲以後才發憤讀書,用功甚勤,大器晚成。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而他的伯父蘇澹、蘇渙都是進士及第,在朝為官。蘇軾從小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富有文化氛圍的大家庭中。
六歲時父親送他去天慶觀北極院鄉里辦的私塾讀書,拜眉山道士張易簡為師。在這個清幽深冥、頗有靈氣的地方,年幼的蘇軾開始嶄露頭角,他頭腦靈活,興趣廣泛,又勤奮好學,好思多問,深得張道士的喜愛。回家又能得到父親伯父們的精心指點,不久就會吟詩作對寫文章了,一時名揚鄉里。
十一歲那年,蘇洵送兩個兒子到壽昌院,拜州學劉微之為老師,專心學習四書五經,為科舉考試作準備。劉微之是當地名士,曾作詩《鷺鷥》:“漁人忽驚起,雪片逐風斜。”自己頗為得意,以為絕句,時常在人前吟詠。這天卻剛好被蘇軾聽到了,年少氣盛的蘇軾竟向老師提出異議來:“師父,弟子以為‘逐風斜’沒有寫出鷺鷥的歸宿,不如改作‘雪片落蒹葭’為妙。”劉微之聽了,細細一回味,覺得確實改得妙,不禁讚歎道:“你現在可是我的老師了,我可教不了你了。”
嘉祐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在京師候考時,有六個自負的舉人看不起他,於是備下酒菜請蘇軾赴宴,打算席間戲弄他。蘇軾並不知他們的居心,接邀後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動筷子,一舉人提議行酒令,酒令內容必須要引用歷史人物和事件,這樣就能獨吃一盤菜,其餘五人轟聲叫好。
“我先來,”一位年紀較長的說,“姜子牙渭水釣魚!”說完捧走了一盤魚。“秦叔寶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地端走了馬肉。“蘇子卿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張翼德涿縣賣肉,”第四個急吼吼地伸手把豬蹄膀扒了過來。“關雲長荊州刮骨,”第五個迫不及待地搶走了骨頭。“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傲慢地端起了最後的一盤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個舉人興高采烈地正準備邊吃邊嘲笑蘇軾時,蘇軾卻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併吞六國!”說完把六盤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拿起筷子邊吃邊微笑道:“諸位兄臺不好意思,小弟不客氣先請啦!”六個舉人一時呆若木雞。可見蘇軾的才情急智多麼的厲害!出人頭地 一舉成名天下知在翌年,蘇軾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主審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學名家歐陽修。他在審批卷子的時候被蘇軾的那篇《刑賞忠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