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1 / 4)

跟著范仲淹攻讀《春秋》。

第二年,范仲淹離開南京,孫秀才也辭去職事。十年之後,朝野上下傳誦著有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在泰山廣聚生徒,教授《春秋》,姓孫名復,就連山東著名的徂徠先生石介,也師事於他。這位學者,便是當年那位孫秀才。范仲淹知道後感慨地說:“貧困實在是一種可怕的災難。倘若孫復一直乞討到老,這樣傑出的人才豈不湮沒沉淪?”

除了孫復之外,范仲淹還聯絡和幫助過許多著名的學者,如胡瑗、李覯、張載,石介等。或邀聘他們到自己的管界主持教務,或薦舉他們出任朝廷的學官,或指點他們走上治學之路。從海陵到高郵,從蘇州到分州(今陝西彬縣),范仲淹每到一處,總是首先興學聘師,關心教育,而經他指教和影響過的很多人,往往都各有所成。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天地間第一流人物”——范仲淹(5)

西陲守土邊帥軍功。原來住在在甘州和涼州(今甘肅張掖、武威)一帶的党項族人,本來臣屬於宋朝。從寶元元年(1038年)起,党項族首領元昊,另建西夏國,自稱皇帝,並調集十萬軍馬,侵襲宋朝延州(今陝西延安附近)等地。

面對西夏的突然挑釁,宋朝措手不及,朝廷內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團,宋仁宗也舉棋不定。邊境上更是狼狽,由於三十多年無戰事,宋朝邊防不修,士卒久不經戰陣,加上宋將範雍無能,延州北部的數百里邊寨,大多被西夏軍洗劫或奪去。仁宗與呂夷簡商議,派夏竦去做陝西前線主帥,又採納當時副帥韓琦的意見,調范仲淹作另一員副帥——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

范仲淹到了延州後親臨前線視察,他發現宋軍官兵、戰陣、後勤及防禦工事等,各方面都頗多弊端,如不改革軍陣體制,並採取嚴密的戰略防禦,實難扭轉戰局。

好水川和定川砦的慘敗,證明進攻方針難以收效,迫使宋仁宗放棄了進攻方針,改而採取范仲淹的守策。戰略確定以後,還必須有相應的措施來保證它的實行,於是范仲淹推行修固邊城、精練士卒、招撫和戎等相應的措施。

在他和士兵的努力下,邊防逐漸鞏固,局勢也漸漸穩定,邊境上也開始流傳著一首歌謠:“軍中有一韓(琦),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範(仲淹),西‘賊’聞之驚破膽。”

此刻正是暮春季節,山畔的野花剛剛開放,如果是在江南,早已百花爛漫了。范仲淹不禁有感而發,隨口吟起詩來:“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見花;將軍了邊事,春老未還家。”

轉眼又是夏去秋來。范仲淹為了嚴密防務,不得不赴大順城等處踏勘。他今年已逾五十四歲,滿頭白髮在朔風中搖曳,望著天空南飛的大雁,心中有無盡的感慨。深夜難眠,他便挑燈填起詞來,一連數闋《漁家傲》更是讓守邊士卒感嘆: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慶曆四年(1044年),宋夏正式達成和議,重新恢復了和平,西北局勢得以轉危為安。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慶曆三年四月,宋夏局勢剛剛和緩,宋仁宗便將范仲淹調回東京,升任為參知政事(副宰相),與樞密副使富弼、韓琦等人一道主持朝政。

當時,北宋的官僚機構越來越臃腫,行政效率越來越低,軍隊數量不斷增加,百姓負擔十分沉重,國家財政入不敷出。不少有遠見的人擔心國家的命運,連連上疏要求宋仁宗進行改革。

在嚴重的危機面前,宋仁宗三番五次召見范仲淹等人,督促他們立即寫出改革方案。

於是范仲淹認真總結從政幾十年來醞釀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綱領《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然而不久改革就遭遇了各方面的阻撓和責難,范仲淹也不得不再次離開京城,遠赴邊塞。

這年冬天,范仲淹已近五十八歲。邊塞的嚴寒威脅著他的健康,他被允許移到稍暖的鄧州(在今河南)做知州。此時,富弼已貶至青州(今山東省益都一帶),歐陽修貶去滁州(今安徽省滁縣),膝宗諒貶在嶽州(今湖南省岳陽),尹洙則流放筠州(今江西省高安附近),並備受凌辱。

慶曆六年(1046年),昔日好友滕宗諒派人送來一幅岳陽樓圖,告訴說他已將該樓重新修葺,並將歷代有關的讚揚詩賦,也刻石附立,希望范仲淹寫一篇岳陽樓記。九月十四日夜晚,秋風送爽,月光皎潔,范仲淹把岳陽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