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不得其職〃,再委屈下去只是〃妾婦之順〃,是悖道了。學生說,聖賢都離職而去,國君靠誰治理國家呢?而且賢人是但求有益於人無論幹大事小事都一樣的。陽明的回答很悲涼無奈也無賴:我並不是什麼聖賢,所以你的要求不對頭。
7.徐愛
也許因為此時才恢復了〃人〃的內外況味,陽明深情地懷念起他的妻子來。因為標準的〃封建意識〃作怪,一部〃完整〃得令古人妒忌今人慶幸的王氏全集及其年譜,幾乎沒有他與其夫人的任何細節性資料。好象陽明是個真正的道學家,或康德式的終生未有夫妻生活的哲學怪人。這也不單是陽明弟子人性不完全帶來的缺失,任何古人給王氏作的傳也都不及於此。對〃古人〃而言這很正常。除非王的夫人有過殺了賊王擒了反叛的業績,或是在她的領導下王才做出了那些業績,才可能讓她在青史上站幾行。若王真怕老婆,那更不能寫她,因為須為賢者諱。蘇格拉底有個潑婦夫人不影響學生對他的尊重和後人對他的評價。但在中國不行。
因為沒有〃直接證據〃,我們也只好〃虛席以待〃。好象王氏的家庭觀念只有父親沒有妻子。這顯然是文字編碼的缺失,不是事實真相。即使有文字資料過往的歷史尚不可復原,更何況隻字也無?王陽明遂成了20世紀60,70年代的樣板戲中的主人公……單身著吧。現有王氏這樣的兩首詩(居夷詩中的《水濱洞》《山石》),雖不是明顯的思婦詩,更不足見王夫人的〃面目〃,但可見王的〃兒女之情〃。他看見〃好鳥忽雙下〃悠然起相思。還得與心頭的理作〃思想鬥爭〃:〃山石猶有理,山木猶有枝;人生非木石,別久寧無思。〃這樣解釋倒證明差不多是思念妻子的話,下一句是更有男女相思的味道:〃行雲有時定,遊子無還期。〃遊子一詞,固然也用於相對父母而言的時候,但更多的用於男女相思之時。從全詩的總情緒看,沒有什麼道學氣氛,純是自然感情的流露。他把它們包裹的很見得了人………無時無刻不在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德家〃理〃應如此。
沒辦法,王夫人還是個〃沒面目〃,虛席以待下去也沒多大的指望……兒女私情在首去之列,教主尤其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我們能指望王有怎麼樣的姿態呢?讓他說家庭是大自然誘騙人的詭計,性慾是用以製造新生命的誘餌?也不太現實。不管他的真實想法如何,他都得將計就計地活下去。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夫人和那個家,並沒有給他西方哲人所說的那種家園感,故鄉感。
蠶說:我被自己的問題纏繞,我為它而死。禪師說:誰捆住你了?
陽明是蠶,還是禪?
需要愛是因為生命不圓滿,但是不圓滿總歸是事實,這是不可改變的。
王學末流不那麼理學氣了,他們不怕純想即飛純情即墮,他們不以為風流放蕩會害道………他們還揚言是秉了祖師遺訓,叫做:〃酒色財氣不礙菩提路〃。
鑿鑿可見的永遠是〃學〃而不是〃情〃,這也是中國的〃學統〃〃道統〃的特色,是其學理,道理的一部分。
在陽明將赴龍場前毅然〃納貲北面〃磕頭拜師傅的徐愛,素被視為陽明的第一大弟子,既因其入門最早,也因其最得王學之真。錢德洪作王氏年譜說王早在此前兩年已開門收徒弟,又不見弟子的名姓。前面說過,可能只是一般的問業之人。而徐愛是傳王學之道的第一門徒。所以黃宗羲的《明儒學案》及別的記載都說正德丁卯年入門的徐愛是〃及門莫有先之者〃的第一人。王一直說徐是他的顏回,則既因徐最得其真,也因徐不到32歲就死了。徐所創立的〃浙中王學〃一派,是王學嫡傳,雖影響不大,但原汁原味。所以,應該單表一番。
徐本是陽明的妹夫,是餘姚的馬堰人。當初,他和他叔叔同時〃競選〃狀元公的女婿,王華深於識人,他感到徐愛的叔叔略有些放逸,後來果然以〃蕩〃敗。但是他沒有看出愛生命不永來。儒家只看道德,根據道德推測人的吉凶得失。道家才側重看壽命。王華仕途太順,覺得沒必要學道家那一套。這使得他女兒過早的成為〃未亡人〃。
陽明對徐愛的感情是相當深摯的,愛對這位內兄素有敬意,儘管是一家人,〃納贄〃還是必不可少的禮儀。〃師〃高於這種親戚關係………陽明有一個很知心的學生,在陽明死後,不敢以弟子禮祭祀先生,就因為沒有走過〃納贄〃這種形式。陽明有個當家子爺爺叫王克彰,〃聽講就弟子列,推坐私室,行家人禮。〃天地君親師,既有一體化的一面,也有一碼歸一碼的時候。
徐等三人行過拜師禮後,就進京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