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2 / 4)

小說:滇味文化 作者:做男人挺好的

到達另一邊。溜板是過溜必需的工具,在使用溜索的地方几乎人手一副溜板。老式溜板是一段一尺長的木頭,先把它剖成兩半,取其中的一半挖成凹形,在上面留一脊凸出,然後掏一個孔,穿入繫繩。過溜索時,先把溜板的凹槽放在溜索上,用繩子繫住人,雙手抱住溜板,然後一鬆手,人很快就飛過去了。

現在怒江地區的溜索已經全部改為鋼繩,溜板也改成了鋼滑輪。這樣過溜索時,不但安全係數大大提高,而且速度很快,一根長約300米的鋼索,從開溜到停溜只需要18秒。人在溜索上的平均速度為60公里,而一般航船的最快時速也不過30公里,所以使用溜索過江是很快的。在怒江江面上,還有不少雙向單行的溜索,兩岸往來的人在上面不斷穿行,真是來如風、去如電。過溜對於怒江人來說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對於外地人來說可算是一次冒險了。隨著社會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怒江地區已經開始通船架橋,溜索作為交通工具將慢慢成為歷史。

十五、有話不說歌來代

雲南的少數民族都喜歡用歌聲來傳情達意,很多年輕人還用歌聲為自己找到了心上人,這已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大特色。可以說,在他們的生活中,歌聲承擔了交流、抒情、敘事等功能。人們之所以用歌來代替說話,是因為雲南山高谷深、河流縱橫,相互之間交往很不方便。唱歌比講話的傳播效果更好,高昂的歌聲能跨山越河,迅速傳遞一些資訊。因此在一些地方就出現了“隔山相望歌對歌,相會下山又爬坡”的情形。

雲南少數民族的歌唱習慣,是他們民族傳統文化和歷史宗教等因素的積澱。在原始宗教崇拜和禮儀中,歌舞是宗教活動的形式,也成為宗教活動的主要內容。人們透過歌聲表達自己對神的敬畏,並希望神能聽到自己的禱告,從而保佑自己。後來,這種原始宗教的遺風遺留在人們生活中,並滲透到生產勞動、婚喪嫁娶、喜怒哀樂等很多領域。此時歌唱還具有娛樂的功能,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所以在雲南的很多少數民族中,生死祭拜要歌唱、愛與恨要歌唱、生活勞動要歌唱,歌聲總是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一些民族甚至十分痴迷於唱歌,比如哈尼族人,男女老少都隨身帶著樂器,甚至流傳著“不唱歌來嗓發黴”的說法。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二章 奇異民俗(8)

十六、豆腐燒著賣

燒著賣的豆腐是指滇南豆腐,它的製作工藝十分獨特,不用滷水點豆腐,而是用井水點,因此成為雲南的一大怪。滇南的*北門豆腐和建水縣的西門豆腐,都是正宗的燒豆腐。其中北門豆腐最有名,因為這裡水好。在製作豆腐時使用兩種水,用甜井水泡黃豆、煮豆漿;用澀井水點豆腐。建水西門豆腐要用滷水點,但是它的特色在包豆腐上。製作豆腐時,面前放一桶呈半乾狀的豆漿,製作豆腐的人動作麻利,舀一勺漿放在手中紗布上,三五下就捏成一個小豆腐塊,然後置於篾板上,擺滿後再拿出去晾。

雲南的燒豆腐其實就是燒烤豆腐:先把豆腐放在屋角不通風的地方擱3—5天,並在上面覆一些稻草或紗布,等豆腐略有酸臭味後再拿出來燒。之所以要使豆腐有點發臭,是因為新鮮豆腐在火上烤不出一層焦黃的外殼,且烤出來味道發酸;而太臭的豆腐,很容易烤得走形,且入口發膩,因此這個豆腐必須臭得恰到好處。

燒豆腐時要使用長方形炭火盆,裡面放一些慄炭火,上置鋼筋焊成的烤盤。燒豆腐時,不要火力過猛,這樣容易燒焦;但是也不能火力偏小,這樣不上火色,口味不好。把豆腐塊放在烤盤上,逐塊進行翻烤,中間的要多翻幾次,邊上的要少翻一些。一般三五分鐘後,中間的幹豆腐塊顏色會慢慢變黃,並漸漸膨脹起來,原本四方形的豆腐塊會變成圓球形,拿筷子一壓還顯得略有彈性,這樣就可以吃了。把做好的豆腐塊掰作兩半,外焦裡嫩,十分誘人。

吃豆腐時還要有佐料,它一般分為乾料、溼料、蒜油料三種。乾料就是在碗裡放一些辣椒麵、胡椒麵、味精、鹽巴等,這樣蘸著吃起來外焦裡燙,入口脆香,辣鹹味俱有;溼料就是在幹佐料中加入一些醬油和少許芫荽,這樣蘸著吃起來外涼內燙、外濃內淡、入口香糯;蒜油料就是不放醬油,而放蒜油及滷腐油,這樣蘸著吃起來也別有一番滋味。

十七、石頭長在雲天外

雲南石林石峰戟指,山勢森然羅列,如長在雲天之外。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景觀,原因就在於這一地帶處於滇東高原的喀斯特地貌中心,並屬於發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在石林所在的石林縣,境內土地面積大多被石灰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