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幅大,好走極端;他們藐視前例,目空一切,革新的勇氣綽綽有餘,而欠方式和分寸上的考慮,結果反而招致意外的麻煩。他們有如不羈的野馬,行事極端而不自知自救,一旦開蹄犯錯,就瀉至千里,不可復回。老年人呢,他們顧忌太多,議論過長,寧求安穩,不願冒險,總是滿足於平平成績而不向往極至的輝煌。毫無疑問,最好是將兩者特點結合。就現在來說,青年和老年可以互相取長補短。就發展來說,老年人是主事者,而青年可以學習取經。最後就社會來說,老年人以權威之姿指引方向,青年人則能振奮民心、鼓舞士氣。但如果從政治上講,老人的閱歷是珍貴的,那麼,青年人的純真則在人性中熠熠閃光。
。 想看書來
熱愛生活
'美國'亨利·大衛·梭羅
梭羅於1845年的春天,在老家康科德城的凡爾登湖邊建造了一座木屋,過著自耕自食的生活,並在那裡寫下了著名的《瓦爾登湖》一書,記錄他的觀察、思維、理想和信念。本文即選自此書。
不管你的生活有多卑微,面對它吧,把生活進行下去;不可逃脫,也不能抱以惡言。生活還不及你壞哩。你最富的時候,它反而最貧瘠。人若愛找茬兒,天堂也能被他挑出毛病。哪怕貧窮,你也要熱愛生活。快活、激動和光榮的時光甚至在濟貧院裡也享受得到。反射在那裡窗上的落日光芒,和照在有錢人家窗上的陽光是一樣的亮堂,門前的積雪也同樣都是在早春溶化。在我的眼裡,一個心態平和的人,他思想樂觀,處世泰然,居住在濟貧院裡就像居住在皇宮裡一樣。在我看來,鎮上的窮人們往往過著最獨立自在的生活。他們一定足夠偉大,不然豈能欣然接受。大多數人以為自己不依靠城鎮養活,認為自己超凡脫俗,但情況往往更是,他們利用不正當的手段作為謀生之計,這些讓他們更加名聲狼藉。像聖人那樣,對待貧窮就像對待園子裡的草木,耕耘它吧!不要自找麻煩地去尋求新事物,新朋友或者是新衣服。去找舊的,迴歸舊有之物。萬物並沒有改變,變的是我們。衣帽可以賣掉,但思想應該保留。
我愛人人,人人愛我
'馬其頓'特里莎修女
特里莎修女(1910—1997),生於歐洲的馬其頓,18歲進加爾各答修道院。1948年她走出修道院高牆,開始為世界上最貧窮的人服務;1979年獲諾貝爾和平獎,1997年9月5日辭世。“特里莎媽媽”是一個美麗的名字,被世人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