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2 / 4)

,因此,也就為其炸館行為辯護,事後為其行為尋找藉口。

說法之一是,轟炸針對南斯拉夫總統米洛舍維奇。據說,一個日本記者後來回憶說,當時他看見從被炸使館逃出幾個白人,說塞語,不是消防隊員。他就此推測,說米洛舍維奇當時藏在中國使館。美國人獲取確鑿情報證明中國使館允許米洛舍維奇避難的訊息後,斷然採取行動,既從肉體上消滅米洛舍維奇,又給堅決反戰的中國以難堪。我駐南斯拉夫記者認為,要不是這位記者眼花了,就是他服務的那家報紙與某些勢力配合,其動機令人懷疑。當然,這位記者的背景我們就不去考究了。

我在這裡可以鄭重地宣告,關於米洛舍維奇總統在使館避難一說,完全是徹頭徹尾的捏造。我不願去分析謊言製造者的意圖,他受何人指使以及因此得到什麼樣的獎賞。我只簡要分析了一下當時的局勢和背景,對此種說法就不難做出判斷。

迄至炸館之日,北約空襲南斯拉夫已經進行了45天,南聯盟雖然受到嚴重破壞,遭受巨大損失,但南軍抗擊北約計程車氣仍很高漲,南軍的軍事實力並未遭重創。據事後有關媒體報道,南軍最好的裝備轉移到安全的地下要塞,飛機、計算機、雷達系統被深深地藏匿在地面以下。據稱,地下工事完全可以承受中等強度的核打擊。北約空襲結束時,南斯拉夫軍隊從科索沃完師撤出,可為佐證。總體來說,南斯拉夫老百姓對南斯拉夫當局抗擊北約侵略的政策是支援的。儘管經常斷水斷電,人們尚能忍受。同仇敵愾仍是社會的主導氣氛。南聯盟國內局勢穩定,秩序井然,沒有發生內亂的跡象和可能。米洛舍維奇仍在主持大局,指揮抗擊北約的戰爭。因此,對米洛舍維奇來說,不存在避難的問題。

退一萬步說,假如米洛舍維奇真的在使館避難,美國和北約也無權轟炸使館。翻閱外交史,一些政界高層人士,包括總統以及總理,甚至包括普通公民到外國使館避難之事不乏其例。根據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使館館舍、住宅及其領土神聖不可侵犯。襲擊使館,是對維也納公約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的粗暴踐踏,也為天理人性所不容。

說法之二,稱米洛舍維奇要於5月7日夜來中國大使館參加招待會。這實際上是說法之一的變種。奇怪的是,直到2004年10月,還有這種說法。據《中國青年報》載,原南聯盟軍事情報局上校情報員彼得科維奇近日在接受一家雜誌採訪時認為,1999年5月7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中國駐貝爾格萊德大使館的初衷是想炸死南聯盟總統米洛舍維奇。彼得科維奇說,北約情報部門獲悉,5月7日,中國大使館將舉行招待會,米洛舍維奇將出席,因此北約決定轟炸使館,目的是置米洛舍維奇於死地。

這一說法帶有一定的欺騙性,原因在於訊息來源是南斯拉夫方面,而訊息的傳播者竟是原南聯盟軍事情報官員。我不認識這位官員,也不知道他是為誰從事情報工作,更不知道他是否是某國情報機構在南斯拉夫情報部門的臥底。但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在北約空襲南聯盟期間,沒有哪一個使館還舉行招待會,更何況在斷水斷電的情況下不知如何舉行招待會。在平時,起碼我在貝爾格萊德任職期間,米洛舍維奇總統除了出席塞爾維亞總統米魯蒂諾維奇舉行的南斯拉夫國慶招待會之外,從未出席外國使館舉行的招待會。我在南聯盟期間,曾舉行過三次國慶招待會,米洛舍維奇從未出席過。特別是在戰爭期間,米洛舍維奇更不會出席外國使節舉行的招待會。我想,彼得科維奇上校的說法,也許會矇蔽一些不諳世事的人,但稍有常識的人,都不難識破這種說法是一個騙局。

說法之三,稱美國人懷疑中國使館曾被用作“無線電轉播中心”。丹麥《政治報》記者延斯·霍爾舍、英國《觀察家報》記者約翰·斯威尼等組成的調查小組披露了這樣的結論:美國人懷疑中國使館裡隱藏有先進的通訊和電子竊聽系統,中國方面把自己蒐集到的軍事情報傳送給塞爾維亞方面;作為交換,南軍將擊落的F…117A隱形戰鬥機的殘片交給中國。美國人以為中國已經搞到隱形技術,所以大為惱火,於是冒險對中國主權領土進行了轟炸。延斯·霍爾舍在其報道中說,他獲悉北約轟炸中國大使館時,就知道北約的“舊地圖”解釋完全站不住腳,“但自己那時對此並不十分關注”。後來,他隨北約部隊進入科索沃後,遇到北約一名情報官,開始得到懷疑的理據。“這名情報官告訴我,中國大使館曾被用作一個無線電轉播中心,這也解釋了它為什麼會被炸。”

。。

炸館事件解析之二(2)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