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情緒來掩蓋,長此以往,凡是會令斯特華感到悲傷、難過、憤怒的刺激一出現,他就會迅速地戴上他習慣了的情緒面具,直至形成了他習慣的情緒模式,到如今,如果再有類似的情形出現,斯特華已經完全不去思考為什麼一定要遵循那樣的情緒模式了。
情緒模式會因長期使用,而反應迅速,高效徹底。
l 情緒模式的“第一時間反擊”
有一個發生在美國警方的真實事件可以看到人類是如何自動啟用情緒模式的。
在美國S城有個住宅區因為連續出現幾次搶劫事件,當地居民都有些杯弓蛇影。有一天,一位居民出外散步,心裡總害怕自己會遇上類似的危險,於是,在散步時表現得異常小心,手一直護著放錢夾的口袋。就是這樣高度警惕的情況下,他突然聽到有人在背後呵斥他站住,原本就恐慌的居民的第一個反應便是“我遇到劫匪了!”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決定把錢包直接拱手送給“劫匪”。事實上,在背後呵斥他的人是一位在附近巡邏的警察A,因為這名居民散步時顯得有些鬼祟而令這名警察產生了懷疑。
當警察A看見這個居民正在把手伸向胸部內揣口袋,警察A的第一反應便是“他一定在掏槍!”於是,警察A立即產生了自我保護,掏出手槍,繼續呵斥“不許動!再動我就開槍了!”,這名普通居民聽了這句呵斥,更加驚恐,本能反應就是跑,而且,手仍在做著掏錢包的姿勢。警察A立即追趕,就在這時,居民逃跑的方向迎面趕來了另一名警察B,而恰好在這一刻,警察A在跑動中不慎跌倒,可怕的後果就在這一刻發生了!
在警察B後來的回憶描述中,非常具體地描述了當時的感受,這一切僅發生在幾秒鐘之內,但給他留下了至深的印象。他說:“這幾秒鐘的事情在我感覺非常漫長,回憶起來好像慢動作回放,因為,那實在太可怕了。我一轉街角,就看見A正持槍追趕一個人,我毫不懷疑那是一個匪徒,因為他面露驚恐,手看起來就是在掏槍的樣子,就在我剛看見這一幕的瞬間,A倒下了,真是不幸,那一刻,我就認定這是因為匪徒向警察開了槍,把A射倒了!那一刻我距離那人已經很近很近了,我非常恐懼,出於自我保護,我毫不猶豫立即對他開了槍。真的,非常非常遺憾,我來不及在那一刻做出更多的考慮,我只想到生存。”
那名普通居民十分無辜地倒在了警察的槍口之下,一幕可怕又無奈的悲劇。
當然,這是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但即使在不會有生命威脅的辦公室裡,我們仍常常因為一些小小的緊張和衝突而不能保持平和。當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辦公室裡的小爭議的升級、惡化,是因為爭論雙方都把“我肯定是對的”當作自己的防禦機制。不管人類是否已經進化了上萬年,情緒模式的形成從根本上仍是源於人類的自我保護機制。
每當我們的大腦感到了威脅,它就會立刻做出保護我們的反應,根據生理反應結構與大腦所積累的經驗,我們通常會在第一時間產生反擊、逃跑或者驚呆等反應,有些人也會產生群聚反應(人群聚集在一起),這些都屬於人類的“存活反應”,它們發自我們的邊緣系統(主管情緒)。然而,要想讓我們的大腦避免這些反應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實上,這種抵禦威脅的反應機制已在我們的大腦中形成了硬連結。
情緒模式一旦形成,並且使用次數越多,情緒模式的反應就會越來越迅速。因為,從本能來看,人類始終處於自我生存和利益保護的狀況。
這種“存活反應”在生物學上稱之為“綁架杏仁核”現象,在情商理論中稱為“情緒綁架”。杏仁核是大腦內管理情緒中樞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核心作用之一,就是對所判定的危險訊號做出反應。彼得·薩洛維博士認為,這種反應確實是驗證“情緒有智慧”的一個例子,為了自我利益和生存,行為自動遵循著某種情緒邏輯,在做出決定之前幾乎沒有思考。 然而問題是,很少有人發展了這方面的能力。
那麼,從杏仁核的角度來看,威脅來自哪裡呢?其實,幾乎任何一種試圖去操控他人的舉動都能引發“存活反應”。通常,人們都會採用怠慢、羞辱、指責、為難、抨擊、懷疑以及歧視等行為使自己凌駕於他人之上。這種情況經常會發生,例如在辦公室,有人受到威脅或者受到傷害就會氣洶洶地發脾氣以保護自己。在家裡、學校裡也是如此。人們總是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因此才會指責、批評和奚落別人,好像貶低了他人就能加強自己的地位。
學會觀察這種反應,可以真正幫助我們理解情緒驅動力。我們的行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