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2 / 4)

小說:永樂大帝-朱棣 作者:九十八度

十二年,一次百官奏事畢,朱棣退朝坐在右順門,“所服裡衣袖敝垢,納而復出”。有侍臣稱讚他的賢德,他說:“朕雖日十新衣未嘗無。但自念當惜福,故每汗濯更進。” 明人稱頌朱棣“愛惜下民,屢蠲租賦,猶嗜儉樸,不喜紛華” 不為無據。

由於朱棣君臣的經營,永樂初年受戰爭破壞的經濟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力量日漸增強。然而,眾所周知,朱棣好大喜功,永樂一朝不斷有所興作:徵安南、下西洋、討蒙古、遷都北京,未一刻暫息。這與“毋殫其財,毋疲其力”的宣言真是大異其趣。朱棣曾說過:“民不失其養,雖勞之鮮怨,民失其養,雖休之不德。” 以朱棣之所為,百姓征戰勞作不止,焉能不失其養,又焉能不怨。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湖廣佈政使司左參政黃澤上言,切中永樂行政之弊:“向也,南征北討,出師連年,輜重牛馬,耗散鉅萬,又江北困於營造,江南疲於轉輸”,其結果只能是“丁男疲力役,婦女困於耕耘;富者怨征斂之繁,貧者罹凍餒之苦” 。永樂末年,民生情況已經十分不妙。暴發于山東的唐賽兒之亂,便是百姓對朱棣怨懟的真實反映。

其三,說到養士擇賢,聽言納諫。

朱棣即位後,標榜偃武修文,他遵重儒學,重視科舉,注意人才的培養。在朱棣身邊總是聚集著一批文士,明代的內閣制度也因而開始形成。

文獻中記載著許多朱棣愛惜、養育人才的故事。永樂二年,狀元曾■等人受命為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是由進士文學優等者及善書者為之, 是仕途中的重要階梯。後,朱棣又命侍讀學士解縉選才資英敏者就讀文淵閣,曾■等二十八人入選。庶吉士周忱落選,他上言自諫少年願學,朱棣十分高興,增周忱共為二十九名。司禮監月給筆墨紙張,光祿寺給朝暮饌,禮部月給膏燭鈔每人三錠,工部擇近第宅居之。朱棣常常至學館面試之。 就學者五日一休沐,必使內臣隨行,並派給校尉騶從,可謂優禮之至了。後來其中的不少人樹有政績留名後世。永樂年間還開了舉人入監讀書之例。由於進士所取有限,不少舉人落第。朱棣命翰林院錄其優者,俾入學以俟後科並給予教諭之俸。 也是養成人才之一途。

但並不是所有人才都能在永樂年間有所施展。即如後來聲名赫赫的學士楊榮、金幼孜、黃淮等也僅以五品秩入直文淵閣。 說是參與密勿,其實也很難影響決策。

朱棣喜書畫,善書的沈度兄弟、善畫的王紱等都被他羅致在身邊。這些看似優遊尊貴的文人學士並不是都十分得意,一些人常有鳥入樊籠之感。如王紱詩有:

縱有好奇者,相看為玩弄。

孰知野鳥苦,只悅公子容。

這樣的句子,確道出了朱棣身邊的一些文人學士的心境。他們不過是供裝飾用的花瓶籠鳥而已。

朱棣標榜謙己納諫.但其剛愎自用,很少聽取別人的意見。軍國大事多由一人獨斷。即如發五十萬大軍出塞親征蒙古這樣的大事,也難得令臣下贊一辭。永樂八年北征,車駕次凌霄峰,朱棣問侍臣胡廣等曰;“諸將此來,不聞進一言,何也?”胡廣以奉承之語回答道:“成算在上,星火之輝何能上裨日月?” 這固然可以看出諸將態度不積極,但也可以看出朱棣與群臣的關係。史學家談遷在評論這次北征時說:“諸元侯銳士,徒知凜畏,謀議畜肭。” 寧遠侯何福從徵,僅以“數違節度”,畏罪自殺,“功冠交南”的英國公張輔,亟調從徵,既不令抗鋒,也不令逐北,僅以之俾督運。“天子自將,不欲諸臣分其功也”。 既如此,諸臣何敢諫言?

經過兩次北征,仍未達到朱棣預想的目的。永樂十九年,朱棣再次提出北征的問題,遭到了群臣的反對。兵部尚書方賓力言軍興費乏。戶部尚書夏原吉說:“比年師出無功,軍馬儲蓄十喪八九,災費迭作,內外俱疲。”朱棣大怒,方賓懼而自殺,夏原吉下獄,並籍其家。朱棣一意孤行,又連續發動了永樂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三次北征。結果,無功而還。第五次北征,朱棣回到榆木川,大病不起,方嘆“夏原吉愛我”,豈不晚矣!

最後,朱棣聲稱為治一本道德,明刑以弼教,他不斷申明禮制,旌表節婦孝子,又命儒生輯《孝順事實》、《為善陰騭》以頒賜天下。朱棣本人則裝得極為仁慈,甚至虛偽到把自己打扮成連小蟲子都不願傷害。永樂五年五月己巳這一天,朱棣來到靈谷寺,駐驊中庭:“有青蟲著上衣,以手拂置地,餘命中官取置樹間,曰:‘此雖微物,皆有生理,毋輕傷之。’” 而朱棣之所為,卻多有可議之處。其最為人所不齒者,殆為對建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