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他親撰的碑文中說:“朕惟帝王之興,必首舉學校之政,以崇道德,弘教化,正人心,成天下之才,致天下之治。”他強調尊禮孔子,是因為孔子之道“至大”,“天下不可一日而無”。
明朝建立以後,恢復了科舉制度,但朱元璋用人,並不完全透過科舉。洪武十八年以後,科舉才成為定製。朱棣重視科舉,自永樂元年起每三年一次鄉試、會試,從未間斷。為了延攬、養育人才,朱棣命翰林院在各地入京會試下第的舉人中,挑選優秀者進入國子監學習,享受教諭的俸祿,以等後科再試。他還命從翰林院庶吉士中,選才學英敏者就學於文淵閣,供給紙筆、膳食、燈火費,並提供住房。明代選拔人才科舉逐漸重於薦舉。但永樂還不太拘於資格,楊士奇未經過科舉,陳濟是平民百姓,都被朱棣任命為遍修《太祖實錄》的總裁官。科舉制度在永樂一朝進一步完善,為以後歷代所因循,影響深遠。
《永樂大典》等圖書的編纂
在朱棣身邊,常常圍繞著一批批文人學士。在他的提倡下,文壇上一時歌舞昇平,臺閣體詩、文、書法、繪畫大行其道。
朱棣稱儒學為“國家致治首事,不可視為迂緩不切之務” ,稱“孔子代天立教,故萬世帝王敬事之” 。他聚眾修書,除《四書五經性理大全》 外,還有《孝順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