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3 / 4)

小說:永樂大帝-朱棣 作者:九十八度

,特命為翰林侍講學士,賜冠帶金織羅衣一襲。第二天,武周文入謝,朱棣便因其老而令致仕。這樣一個普通的老年儒士,為什麼會受到朱棣的如此優禮?朱棣對翰林侍讀胡廣等說:“朕守藩時,閒暇喜觀《易》。時王府官亦有三二人知《易》,然皆不若周文切實。但所言亦有拘滯不流動處。”原來這位武周文是朱棣在《易》學上的知音,但似乎不如朱棣對《易》理解得深。朱棣說:

蓋《易》道妙在變通不失其正耳。古人“隨時從道”之說,最得要領。

又說:

為學不可不知《易》,只“內君子,外小人”一語,人君用之,功效不小。

看來,朱棣深得《易》經“變通”的要領。他從“隨時從道”引申出左右逢源的權術,凡事取其適於自己者曰“從道”,去其不適於自己者亦曰“從道”;以“內君子,外小人”作為自己行為辯解的理論,君子之所為者行之,小人之所為則以“外小人,內君子”為說詞。他既是小人,又是君子,隨時變通,為我所用。

三、煌煌文治

俗話說,馬上得天下,馬上不能治天下。朱元璋以武力推翻了元朝,建立了大明帝國。開國之初,武人受到優禮是可以理解的 。三十一年後,建文帝努力提高文臣地位,正是適應時勢的轉變。但文臣地位的提高,武臣的權益則受到忽視,這勢必引起他們的不滿。朱允炆失敗了,歷史沒有給他轉向文治的機會。朱棣“靖難”,依靠軍人勢力提出誅“左班文臣”,自是他奪權的需要。但當其政權穩固後,必要用文人治理國家,文臣的地位也會相應地改變。這同樣是時勢使然。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率兵南下時,他的主要謀士僧道衍要求朱棣在功成之日要保留讀書種子 ,就是預見了時勢將要發生這種變化。

朱棣做了皇帝后,立刻適應了這種變化。他知道,人民絕不歡迎一個暴虐好殺的皇帝。永樂元年朱棣對他的群臣說:

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禮樂刑政有其序。……朕皇考……撥亂反正,不得已而用刑,特權一時之宜。及立為典常,既有定律頒之天下,復為祖訓垂憲子孫,而墨劓劊��⒔�揮謾k摶苑頻錄壇寫笸常�鏊際ペ櫻�硪軌蠓��┯�儐筒模�死窶鄭�┤收��災液裎�巍��隕喜桓夯士即匆抵�瑁��抻謔爻芍�潰�嗍�稈傘�

又有一次,通政使趙彝等引奏一個山東男子,進獻陣圖。這本來是要迎合朱棣,獻媚取寵的。不料遭到了朱棣的批評。他說:

自古帝王用兵,皆出於不得已。夫驅人以冒白刃,鮮有不殘傷毀折。其得不死,亦幸也。朕居軍旅數年,每親當矢石,見死於鋒鏑之下者,未嘗不痛心,但出不得已耳。今天下無事,惟當休養斯民,修禮樂,興教化,豈復當言用兵。此輩狂妄,必謂朕有好武之意,故上此圖,以冀進用。好武豈盛德事?其斥去之。

為表示自己是一個偃武修文的明君,朱棣大肆張揚其事。他倡導儒學,優禮孔裔,不斷聚集文士編纂圖書,在他身邊總是簇擁著一批文人學士。朱棣本身似乎也真的溫文儒雅了起來。永樂朝的御用文人楊士奇稱頌說:“太宗皇帝御天下,慨然欲作新人,興起斯文。” 朱棣將首先降附且長於文學的解縉、胡廣、黃淮、胡儼、楊士奇、楊榮、金幼孜等人羅置內閣。這些人“既榮稱於其身,暨其家之父子兄弟”亦皆“與被其榮” 。然而,他們是以參贊機密、參與決策的名義進入內閣的。

1.文官制度趨於完善

正是這些人進入了內閣,肇始著明朝政治制度的重大轉變。洪武廢除丞相之後,由皇帝直接統轄六部,在行政管理上卻了一個環節。朱元璋曾一度設立四輔官。四輔官品位列公侯都督之後,但沒有參與決策的權力,不久罷設。後來,又仿宋制設立殿閣大學士,正五品,不過“侍左右,備顧問”,幫助皇帝處理公務而已。當時幫助詳看奏章的是翰林官和春坊官,他們可以“兼司平駁”。解縉、胡廣、楊榮等七人入直文淵閣,是在朱棣即位的當年九月。以文學侍從之官,進入決策行列,說明文官制度趨於完善,這是文治的重要標誌,也是國家成熟的標誌。但這時入閣的都是編修、檢討、講讀之類的官員,品秩不高,沒有部屬,也不專管什麼部門,各部門奏事也不得相關白。但隨著形勢的變化,內閣的地位越來越高,超越六部,成為決策的中樞,對後世政治制度影響甚大。

延攬人才,重視學校科舉

明朝自洪武以來,國學及府州縣學在全國普遍建立。朱棣繼承其事,重視學校教育。永樂四年三月初一,朱棣親自到太學祭祀孔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