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稱儒學為“國家致治首事,不可視為迂緩不切之務” ,稱“孔子代天立教,故萬世帝王敬事之” 。他聚眾修書,除《四書五經性理大全》 外,還有《孝順事實》、《為善陰騭》等。他下令購求天下圖書,說:“凡人積金玉皆欲遺子孫,朕積書亦欲遺子孫。金玉之利有限,書籍之利豈有窮也?” 他還將儒臣所篡修的《周易大義》、《尚書直指》、《春秋直指》等“於齋閣書殿寢室各置一本,得備觀覽” 。他常聽文學侍臣為之講解經典。他要求“於講說道理處必舉前古為證,庶幾明白易入”。他認為“帝王之學貴切己實用”,因而,“講說之際,一切浮汎無益之語勿用”, “士人之家稍餘資,皆欲積書,況於朝廷可卻乎”,“書籍不可較價值,惟其所須與之,庶奇書可得”。朱棣絕不是個書呆子。
永樂文治堪稱盛事的莫過於《永樂大典》的修纂了。朱棣好大喜功,做事追求最大,追求建功傳世。永樂元年七月,他即位不到一年,就命侍讀學士解縉勁採天下圖書編為一書:
天下古今事物,散載諸書,篇帙浩穰,不易檢閱。朕欲悉採各書所載事物類聚之,而統之以韻,庶幾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耳。……爾等其如朕意,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理、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
就是說,要將天下圖書全部網羅一盡。第二年,圖書編成,朱棣賜名為《文獻大成》。但朱棣翻檢之後,還認為“尚多未備”,於是,再命姚廣孝主持重修。 這次重修與永樂五年(1407年)十月完成,全書共22877卷,裝成11095冊,約3。7億字。朱棣賜名為《永樂大典》 。全書以《洪武正韻》分類編目,以韻目分列單字,按單字依次從各種書輯入與此字相關聯的內容,是我國有史以來最大的類書。《永樂大典》是永樂文治的重要標誌,也是明代的一項重要文化成就。《永樂大典》原書初藏於南京文淵閣,後移至北京,嘉靖、隆慶間曾摩錄副本一部。《永樂大典》正本毀於明亡之時,副本到清乾隆年間只存九千多冊,其後又有不少被儒臣們私自拿走。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燒的燒,搶的搶,至今全世界僅存數百冊。
《永樂大典》的價值在於它不加刪改,原原本本地儲存了明以前的文化典籍。清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從中輯出已經失傳的書五百多種。其後清代學者從中也多有所獲。但是,清修《四庫全書》雖然部頭很大,許多書都按照統治者的意志進行了刪改,而且,在修書的同時對不合清朝意願的圖書嚴厲禁燬,被禁燬的圖書幾乎與收入《四庫》的一樣多。所以,一直被歌頌的乾隆修書不啻一場文化浩劫!
《永樂大典》的編纂,動用了三千多人,歷時三年之久,可謂盛事。但其時正是對建文帝忠臣殺戮追剿之時。殺戮與籠絡是相互為用的。明人將修《永樂大典》與宋朝修《太平御覽》相比,孫承澤《春明夢餘錄》中有這樣一段話:
陸文裕深曰:宋太宗平列國所得裸將之士最多,無地以處之,於是設六館修三大部書,命宋白等總之。三大部者,《冊府元龜》、《太平御覽》、《文苑英華》也。《御覽》外又修《廣記》五百卷。永樂靖難後,修《永樂大典》亦此意。餘按,宋太宗詔諸儒編集故事一千卷,曰《太平總類》;文章一千卷,曰《文苑英華》,小說五百卷,曰《太平廣記》,醫方一千卷,曰《神藥普救》,總賜名曰《大平御覽》。若《冊府元龜》一千卷,乃真宗編也。文裕所考或未確乎?至靖難之舉,不平之氣遍於海宇,文皇借文墨以銷壘塊,此實系當日本意也。
朱棣刻意維護儒學正統,斥逐一切謗先賢、毀正道的言論和行為。永樂二年,饒州府一位讀書人朱季友,向朱棣獻上了自己的著作,據說其中“專斥濂洛關閩之說,肆其醜詆”。朱棣讀罷大怒,說:“此儒之賊也。”侍從之臣紛紛給朱棣出主意如何處置這位迂夫子。朱棣說:“謗先賢,毀正道,非常之罪,治之可拘常例耶?”中國有笞辱示眾抄家焚書的傳統,於是,他下令將朱季友押回饒州,“會布政司、府、州、縣官及鄉之士人,明論其罪,笞以示罰,而搜檢其家,所箸書會眾焚之”,“仍不準稱儒教學” 。可見,當時讀書人是不準獨立思考的。
另一部值得注意的是永樂中所修的《太祖實錄》。
朱棣七月即位,十月就迫不及待地下令以侍讀學士解縉為總裁重修《太祖實錄》,為自己“繼統”製造合法依據。他對建文朝由方孝孺做總裁編修的《太祖實錄》很不滿意。按察僉事葉砥因建文時與修實錄,“書靖難事多微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