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2 / 4)

小說:永樂大帝-朱棣 作者:九十八度

,朱棣將其下獄,並“籍其家” 。知府葉惠仲等也因曾與修實錄“指斥靖難君臣為逆黨,論死籍沒” 。但朱棣對重修的實錄仍然不滿。總裁解縉後亦借他事下獄,終於死在獄中。永樂九年至十六年,朱棣命學士胡廣、祭酒胡儼、學士黃淮、楊榮等為總裁三修《太祖實錄》。朱棣至此才說:“庶幾小副朕心。” 《太祖實錄》一再重修,無非是為朱棣的篡權做掩飾,使“繼統”合法化。在三修《太祖實錄》中,朱棣屢稱自己是“皇考高皇帝,皇妣高皇后嫡子”,多次暗示朱元璋關於傳位的事曾屬意於朱棣。這種有意做偽,不僅使實錄不實——明人王世貞說:“讀累朝實錄,可據者十六七。” 更惡劣的是不準人講真話,甚至史官也只能屈從於皇帝的喜怒。

同時,朱棣對有關建文的史籍一概禁燬 ,於己不利者,雖片紙不留。甚至民間有藏方孝孺文集者也坐死 。再加上黨禁嚴迫,人人自危,“凡系諸臣手跡,即零星片札,悉投火中,惟恐告訐搜捕踵之,故其事十無一存” 。“焦園蠶室,盡付劫灰,頭白汗青,杳如昔夢” 。給後世治史者造成了極大困難。

朱棣的文化專制政策影響深遠。兩百年後,行人高攀龍說:朱元璋令學者“非濂洛關閩之學不講”,朱棣“益章而大之”,“迄今二百餘年以來,庠序所教,制科所取,一稟於是” 。暴力統治加思想牢籠,知識分子除了做皇帝的家奴外,別無出路。

四、標榜儒家政治理想

朱棣標榜自己是儒家政治理想的繼承者,想要作為一位盛世名王留於史冊,最能反映朱棣這一思想的是他親自編篡的《聖學心法》。他“修文竟武,滅虜遷都,終其身不敢自逸”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受這種思想驅使。

《聖學心法》成書於永樂七年(1409年)二月,是一部帝王教科書。其時,朱棣即將巡視北京,隨向翰林學士胡廣等出示一書,曰:“古人治天下,皆有其道。雖生知之聖,亦資學問。由唐漢至宋,其間聖賢明訓,具著經傳。秦漢以下,教太子者多以申韓刑名術數,皆非正道。朕間因閒暇,採聖賢之言,若執中建極之類,切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者,今已成書。卿等試觀之,有未善,更為朕言。”胡廣等“■覽畢”,奏曰:“帝王道德之要,備載此書,宜與典謨訓誥並傳萬世。請刊印以賜。”朱棣曰:“然。”遂名曰“聖學心法”,命司禮監刊印 ,這便是《聖學心法》的編纂緣起和它的大致內容。

在歷代帝王中,朱棣最稱許唐太宗,稱其事功而追慕之。他曾說:“若唐文皇帝,倡義靖難,定天下於一。躬擐甲冑,至履弘堂而登睿極。其思患也,不可謂不周,其慮後也,不可謂不遠,作《帝範》十二篇以訓其子,曰飭躬闡政之道在其中。詳其所言,雖未底於精一執中之蘊,要皆切實著明,使其子孫能守之亦可保為治,終無閨門藩鎮之禍。” 因此,也可以說《聖學心法》是朱棣模仿唐太宗的《帝範》之作。

關於成書的原因朱棣還說:“朕常欲立言以訓子孫,顧所聞者不越乎六經聖賢之道,舍是則無以為教,尚何舍哉!故於幾務之隙,採古聖賢嘉言,編為是書。” 因而,該書可以說是歷代“聖賢”治國方略語錄之大成。然而,雖然此書是採集古人言論而成,但表述的卻是朱棣的政治觀念,特別是卷首洋洋六千餘言的序,更是夫子自道。朱棣說:“不觀吾言則無以觀吾之用心,不知吾之用心則不能窺聖賢之閫奧。非欲其法於吾言,實欲其取法於聖賢之言也。” 所以,它是研究朱棣政治理想的集中而有代表性的材料。

從《聖學心法》看,朱棣所標榜的儒家政治思想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敬天法祖

天,天命的觀念,自產生以來,便與政治密不可分,被統治者利用來作為加強自身權威的工具。以後歷代,天命觀雖迭經發展變化,但仍不脫君權神授的圈子。他們對天既敬且畏,唯恐天命不佑,同時又借天命畏人。作為最高統治者,明成祖朱棣繼承了西周以來天命觀中的許多內容。

由於時代的限制,朱棣不可能擺脫對天的神秘觀念。蒼天高高在上,無言無視,而又無時不監,無時不保,世間萬事萬物無法逃遁,除將其神化,是無法做出其他解釋的。朱棣承襲了天人感通之說,其感通之處,在於人的“敬”與“不敬”。敬則受天命之眷佑,否則遭天命之遺棄。因而朱棣說:“吉凶晦否。匪降習天,實自由於人。”何者為敬?“法天之行,體天之德”,按“天道”行事,則為敬。又何者為道?“天道不言,四時行而萬物生”,“天道至誠無息”,“天道至公無私”。因此,要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