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3 / 4)

小說:永樂大帝-朱棣 作者:九十八度

在位,則不賢者遠,官皆稱職,而庶事鹹康。

這裡,朱棣提出了幾項主張:1.致治須資賢才,賢才須養之而成,故育才須從建學立師為急務。2.任人當擇賢才,擇賢才當取之至公而用之至當。3.用人果賢,聽之勿疑,官皆稱職,庶事鹹康。

但是還應該補充一條,即君主要使士為己用,必須待之以禮,否則將不會得士。朱棣說:“人君之於臣下,必遇之以禮,待之以誠,不如是則不足以得賢者之心。夫君不獨治,必資於臣。敬大臣非屈己之謂也,以道在是而民之所觀望者也。是故,待下有禮,則天下之士鼓奮而相從。待下無禮,則天下之士納履而遠去。”

在中國古代,士是一個獨立的階層,它可以為君所用,也可以不為君所用,關鍵要看君所實行的是什麼政策。即以明初言之,其時文人多有不出仕者。清人趙翼說:“蓋是時,明祖懲元季縱弛,一切用重典,故人多不樂仕進。” 因而朱元璋竟然規定了“不為君用”的法律。儘管如此,還是有不少人拒絕與明廷合作。 有鑑於此,歷代開明的統治者和政治家,便提出了禮臣下的觀念。禮臣下並不是朱棣的發明。

在君主制社會中,雖然君主是政治生活中的主角,但大多數政務卻有賴於臣僚去完成。君與臣是一對矛盾,不僅在權力分享上,也在治國方略之異同上,他們常會發生衝突。是出於公心還是滿足私慾,是立足於長治久安還是隻顧眼前安樂,往往是他們衝突的焦點。作為君主,如何對待臣下的意見,作為臣僚,如何“輔佐”君主,是又一個為歷代政治家注重的問題。按照中國的傳統,納諫、聽言是君主為人們所稱許的美德。不畏威暴,敢於諫諍,則是臣僚應盡之責。在《聖學心法》中朱棣說:

人君日理萬機,事難獨斷,必納言以廣其聰明,從善以增其不及。虛心而聽,不惡切直之言。寬大有容,以盡謇諤之諫。苟不謙己和顏,以接群言,則臣下雖有直言,不敢進矣。故聽言者國之大福也。眾言日聞則下無蔽匿之情,中無隱伏之禍,而朝廷清明,天下平治矣。

納言之要,在於虛心約己,倘有自用,必不得言。另外,人君居高臨下,若不和顏下士,則人亦有言而不敢進。但君主之納言,目的仍在消除禍患,長治久安。

那麼,何者可親,何之可斥?何言可納,何言可拒?朱棣提出了公正的原則:

夫言有似是而非,貌有似真而偽,人君不可不辨也。君子處心公正,表裡如一,小人則用情私邪,險陂傾側,當審其邪正,慎其用舍。……然自古忠邪難辨,惟明君則能識之。

他批評了那些“庸主”、“昏主”之所為,必然終至敗亡:

若夫庸主則不然,好諛而喜佞,拒諫而飾非,恣其志之所為,極其心之所欲。享重祿者,固榮而保位,居下僚者,懼罪而畏誅。緘默不言,耳目壅塞,俱蹈敗亡,可勝惜也!

惟昏主則不然,以聚斂者為足以稱其欲,巧佞者為足以悅其心。膠固而不移,糾結而不釋。如是則忠正者不得入,小人進而君子退,欲國不危,豈可得也?

納諫親賢說在中國是有傳統的。

朱棣以明君自許,他要繼承和發揚這個傳統。

我們可以看出,朱棣的治國理想是以儒家學說為主體,摒棄了“申韓刑名術數”,全面繼承了中國傳統政治學說的“敬天保民”的思想。其核心,不僅承認天命,鼓吹天人感應,而且重視人。人君要行仁政,要保民如赤子,以天下人心之好惡為取捨。君待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主舉賢納諫,人臣禮樂和諧。整個社會應是一個以道德、禮教相約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有秩序的社會。可以說朱棣的治國理想便是儒家的政治理想。

五、賢君?暴君?

但是,以上我們看到的僅是朱棣的言論,它既是說給子孫聽的,更是說給天下臣民聽的。他希望子孫之承業者可以長治久安,也希望藉此把自己描繪成賢君聖主。然而,他是否真的按他所說的行事呢?事實證明,朱棣對他所宣稱的信條並不總是嚴格恪守。他有時是隨心所欲,有時甚至是乾脆背離了他宣稱的信條。

先說敬天法祖吧。朱棣本為藩王,乃朱元璋的第四子,並不具備繼承皇位的資格。事實上,他的父親確也按照“天命”將他的長兄朱標立為太子。懿文太子死後,又立其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如果朱棣安於天命、遵奉祖訓、謹守禮法,便不會導演出靖難那一幕戲劇了。然而他無法抵制皇位的強大誘惑力,由於他鎮守邊塞、節制諸軍而養成的實力更增強了他的信心。他終於突破天命和禮法,要自己去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