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2 / 4)

小說:永樂大帝-朱棣 作者:九十八度

:“是也,無以易此矣。” 朱允炆還曾與侍讀、太常寺卿黃子澄談到這事,一天,他們在東角門上,朱允炆對黃子澄說:“諸王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奈何?”黃子澄回答說:“諸王護衛兵,才足自守,倘有變,臨以六師,其誰能支?漢七國非不強,卒底亡滅。大小強弱勢不同,而順逆之理異也。”他從軍事力量的對比上,從封建禮法的順逆上對可能發生的事變抱樂觀的看法。朱允炆同意他的意見,說:“吾獲是謀無慮矣。”對此也就放下了心。 這兩次的談話,孰先孰後不得而詳。要之,當時的形勢,已經十分明顯,只要稍加思索,便會得出同樣的判斷。

秦王、晉王相繼死去。擁有重兵對朝廷足以構成威脅的就數燕王了。朱元璋在付燕王以北邊重任的同時,也對他有所防犯。朱元璋臨終之時,皇太孫朱允炆和附馬都尉梅殷在他身邊。朱元璋囑咐朱允炆說:“燕王不可忽。”接著又對梅殷說:“汝老成忠信,可托幼主。”隨後他拿出誓詔和遺詔交給梅殷,並說:“敢有違天者,汝其為朕伐之。” 當時受顧命的還有齊泰和黃子澄。

朱元璋終於離開了人間。

他留下了最後一道詔書,遺詔說:

皇帝詔曰:朕受皇天之命,膺大命於世,定禍亂而偃兵,安民生於市野,謹撫馭以膺天命,今三十一年矣。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專志有益於民。奈何起自寒微,無古人博志,好善惡惡,不及多矣。今年七十有一,筋力衰微,朝夕憂懼,惟恐不終,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念之有?皇太孫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以勤民政,中外文武臣僚同心輔佐,以福吾民,凡喪葬之儀,一如漢文勿異。佈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

一、天下臣民令到,出臨三日,皆釋服,嫁娶飲酒皆無禁。

二、無發民哭臨宮殿中,當臨者皆以旦晡,各一十五聲,舉哀,禮畢。非旦晡臨,毋得擅哭。

一、當給喪及哭臨者,皆毋跣,絰帶毋過三寸,無布車兵器。

一、諸王各於本國哭臨,不必赴京,中外官軍戍守官員,毋得擅離信地,許遣人至京。

一、王國所在文武衙門軍士,今後一聽朝廷節制。護衛官軍王自處分。

一、諸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類從事。

故茲詔示,想宜知悉。

遺詔除例行的喪事安排外,要求“諸王各於本國哭臨,不必赴京”,“王國所在文武衙門軍士,今後一聽朝廷節制”,其言並非虛發。其意有二,一是諸王有屏藩帝室之任,在此非常時期不得擅離職守以防敵人乘虛而起。二則是防備諸王以叔輩之奠帶兵赴京,對小皇帝造成威脅。

且說,朱棣聽說朱元璋的死訊,帶領軍隊赴京奔喪。即將到達淮安。齊泰與朱允炆商議隨即派人帶了敕符根據太祖遺詔勒令諸王返回自己的封國 。朱棣見到這個敕符大怒,仍要下令進舟。只因見到江口已經設兵把守,才沒有下令。時諸王子皆赴京奔喪吊,朱棣被阻,也無可奈何。僧道衍對燕王說:“大王以至孝渡江,奈何有違詔命,反為不孝也。願殿下養成龍虎之威也。他日風雲感會,羽翼高舉,則大江只投鞭可斷也,今日何得屑屑於此哉!”這一番話深深打動了朱棣的心。現在渡江條件不成熟,不僅不能成就大事,反會留下不孝之名,來日方長,只待將來風雲際會展翅高飛了。於是朱棣又帶兵返回了北平 。明朝人朱鷺認為不準諸王赴京臨葬是不高明的,他造成了皇帝與諸王之間的嫌隙。按封建禮制,天子七月而葬,朱元璋的親子是應該臨葬的。不准他們赴京,必然使他們產生怨忿之心。當時四方平靜無事,國家鞏固,諸王雖以叔父之尊,以藩王之重,必不肯利用父皇之死來發難。以遺詔止臨葬是過於謹慎了,它向諸王示以猜疑,諸王反過來持有猜疑之心就是不可免的了。他因此批評了齊泰、黃子澄的見識短淺 。朱鷺又說:“若詔書未至而文皇(指燕王朱棣)先來,弗可止也;其不奉詔,亦弗可止也。” 其實朱鷺所見並不全面,如上文的分析,詔止臨葬是事勢所然,它棋高一招,使諸王猝不及防,又師出無名。不過,也可以說諸王安於封國按兵不動卻也並非全是遺詔和敕符的作用,他們與朝廷的對抗尚未準備成熟。一旦時機成熟,什麼遺詔、敕符都是不放在眼裡的。然而談遷更認為朱元璋臨死時召朱棣入京這個情節出於永樂時的偽造。他說:

實錄於末,命特持符召燕王,建文用事者矯詔卻還之淮安。疾劇,上問第四子來未,此永樂時飾說也。先是敕燕王備虜,蓋無一日忘者。寧溺愛啟嫌於諸王哉?淺之乎,窺高皇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