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1 / 4)

小說:永樂大帝-朱棣 作者:九十八度

哭。翰林學士劉三吾上前勸慰,他從宗法制出發,認為懿文太子之子允炆當繼承儲位,他說:“皇孫世適(同嫡),富於春秋,正位儲極,四海繫心,皇上無憂矣。”朱元璋採納了這個建議,在同年九月立朱允炆為皇太孫,這時朱允炆年僅十歲 。關於朱元璋最初打算確立誰來接替太子的皇儲位置,諸書記載紛紜。一說朱元璋打算立燕王,只是因為學士劉三吾力諫:“果爾,將置秦晉二王於何地?”燕王雖未被立,劉三吾卻也因此被貶為博士。證實這個說法的除《詞林記》“劉三吾傳”外,尚有朱棣寫的“封建詔”,其中提到“皇考嘗欲立朕為嗣”云云。其實,關於朱元璋欲立燕王的說法,在永樂朝重修的實錄中比比皆是,未嘗不是朱棣為自己篡位的開脫之詞。王崇武先生認為:“惟太祖苟真有意立燕王,真以劉三吾諫而止,則成祖當深憾三吾,不應於今傳《太祖實錄》中無微詞,更不宜以其諫語入兩朝實錄。”所以如此,是因為後來秦晉薨後燕王奪位合法化。 所見良是。

另一說法是朱元璋不想立朱允炆,說是“懿文太子薨孝陵不欲立孫,遲迴久之,高皇后不悅,因構疾,崩。於是孫始得立”。明人鄭曉說 “此妄說”也,洪武壬申(二十五年)四月丙子懿文太子薨,是年九月,庚寅詔立允炆為皇太孫,太子卒後未半年。當是時,高後崩已十一年矣 (洪武十五年壬戌八月高後崩)。 朱元璋為什麼不立燕王,而斷然立朱允炆為皇儲,明人早有中肯的分析:“雖以文皇帝之聖也,稱智慮過人,酷類太祖者而寧真之藩封,太祖固曰:‘自我創天下而以天下傳之庶孳,萬世而下有庶奪孳抗宗者,我開其亂也。亂傳而萬世之傳,足慮焉。’高皇其忍乎哉!”質言之,朱元璋堅守嫡長繼承製,是為了政權的鞏固。在皇位繼承上,再次出現不穩定因素是顯然的。長兄朱標做太子,諸弟尚且紛爭,年少的侄子做皇太孫,更不被諸叔放在眼裡,他們難以尊奉這個小孩子為君主。對此,朱元璋也不免憂慮在心。

一天夜裡,朱元璋看見黃白兩條龍衝進大殿,爭鬥得難解難分,最後,那黃龍得勝騰飛而去,白龍戰敗蝘蜒於地。朱元璋頓時驚醒,原來是一個夢。第二天早上,朱元璋視朝,一入殿門,就見到皇太孫在殿的右角,而燕王卻在他的左前方。當時以左為上。皇太孫身為皇儲,與至尊無二,燕王竟敢對他如此侮慢!朱元璋不免大驚,他從這事悟出燕王奪嫡的野心。對此,他沒有聲張,但卻下了一道嚴酷的命令。他命令朱棣離開宮中搬到別苑去住,並且不許宮中給他送食物。高皇后可憐朱棣的境遇,於心不忍,便偷偷地給他飲食,朱棣因而得以不死。過了很久,朱棣才被釋放。 這件事也許是出於附會,但它卻說明朱標死後,諸王對皇位的窺伺較前更為張狂。

禮是中國古代區分貴賤等級的重要手段。洪武二十九年八月,朱元璋命令廷臣重議定諸王見東宮禮。東宮代指皇儲。這時即是皇太孫允炆。廷臣說,諸王見東宮之禮已有定儀,這便是在洪武十二年二月議定的禮儀:凡親王來朝,具冕服見天子畢,次見東宮,引禮官引王由文華門東門入至文華殿前,西向立。東宮具冕服,執大圭,詹事府六員匯出,升座。東宮臣左右侍從,引禮官引臣就拜位行四拜禮。東宮坐受畢,東宮與王俱衣常服,至後殿序家人禮。這次重新議的是家人禮。原來,懿文為太子,作為長兄,諸王下之猶自有言,如今允炆為皇太孫作為諸王的侄兒,家人禮就要重新規定了。議的結果是:諸王見過東宮後,由文華殿東門入至後殿,諸王要與東宮敘家人禮。這時他們都改換常服,王面西而坐,東宮面東而坐,皇太孫要向諸王行四拜禮,王坐而受禮。禮畢敘坐,皇太孫仍坐中南向,諸王列於東西兩側。 這是個矛盾而尬尷的場面,諸王以叔父之尊,而屈居後位,要向侄兒跪拜,心中自然不服,皇太孫以皇儲之尊又要向諸叔四拜,必然也感到威脅。這裡隱藏著極深的矛盾。據傳,一次燕王朱棣與皇太孫朱允炆在一起,曾以手拍允炆的背,開玩笑地說:“不意兒乃有今日!”朱元璋早對朱棣有戒心,他老遠地望見這個場面,不禁說:“何為撻皇太孫。”朱允炆說:“臣叔父愛臣故耳。” 反替他迴護。

其實,朱允炆已明顯地感到了諸王對他的威脅。朱元璋也從洪武元年殺葉居升時的思想中解放出來。他曾經深以諸王為干城,他對朱允炆說:“朕以御虜付諸王,可令邊塵不幼,貽汝以安。”允炆說:“虜不靖,諸王御之,諸王不靖,孰御之?”朱元璋一時無言以對。他問允炆:“汝意何如?”允炆說:“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廢置其人,又甚則舉兵伐之。”朱元璋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