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3 / 4)

小說:永樂大帝-朱棣 作者:九十八度

,以其有可乘之機,故爾。此不可為常。後毋難言。”他稱讚了大家的萬全之策,要求大家以後有什麼謀劃,還要坦率地講出來 。

李景隆軍從北平撤退南下,駐於德州。打算集合多處軍馬於明年春天再行大舉。建文帝並不以暫時的挫折便改變對李景隆的信任。如果說黃子澄等人無知人之明、誤君誤國的話,那麼建文帝的推誠任人,衷心倚信,則並非全無值得嘉與之處。這年十二月,建文帝給李景隆加太子太師銜,並賜給璽書金幣、珍醞、貂裘 。建立帝惟恐李景隆權輕勢弱,威令不行。第二年正月,再派中使帶璽書,賜以黃鉞弓矢,許以得專征伐 。李景隆本非草木,受到皇帝如此隆遇,能不奮發自勵,竭忠報效嗎?

中分天下之約

現在,讓我們來補述大寧之戰。

朱棣與眾將帶兵從永平向大寧迸發,十月初二日(戊戌)來到劉家口。這是從永平出塞通往大寧的最近的關口。山路險隘,僅容人馬單行。有官軍百餘人把守關口。諸將中有人打算從正面攻破關門。朱棣說:“不可。攻之,則彼棄關,走報大寧,得以為計。”於是命郭亮帶領軍卒數百人偽裝偷渡到山後,切斷守軍的歸路,從後面破關。結果,守軍全部被俘。燕軍順利透過。初六(壬寅)燕軍抵達大寧。

大寧之地無疑在戰略上很重要。它在喜峰口外,東連遼左,西接宣府,是北部邊防的重鎮,它們共同構成了北平等中原地區的屏障。洪武初年,東北地區的故元勢力遼王、惠寧王,朵顏元帥府相繼內附,朱元璋看到了大寧的軍事價值,在古會州之地設定了大寧都司和營州諸衛,在洪武二十四年,把第十七子朱權封為寧王,讓他鎮守這裡。寧王於洪武二十六年就藩,他練兵防邊,隨軍征討,成為著名的“塞王”之一。寧王以善謀著稱,而且他擁有相當大的軍事實力,“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特別是他所控制的朵顏三衛的騎兵驍勇善戰,是一支精銳部隊。朵顏三衛指的是兀良哈的朵顏、福餘、泰寧三衛。三衛設於洪武二十二年,從頭目到軍卒都是當地的兀良哈人、蒙古人。朱元璋設三衛的目的是讓他們與寧王相聲援。燕王多次出塞巡邊,早就看中了這支隊伍,舉兵靖難更想借重三衛的力量。他曾對諸將說:“曩餘巡塞上,見大寧諸軍剽悍。若得大寧,斷遼東,取邊騎助戰,大事濟矣。” 建文帝即位,削奪諸藩,恐怕北方諸王與燕王聯合,便下詔要遼王朱植、寧王朱權回京。遼王奉詔回到了京師,寧王卻對詔令不予理睬。建文帝便下詔削掉寧王的三護衛軍以示懲罰,燕王素來與寧王關係甚好,現在他看到寧王不奉詔旨,心中十分高興,便把寧王看作可以借重的力量,曾寫信給寧王要求他的援助。這次朱棣的出援永平,其目的則在於奪取大寧。

大寧守軍雖不多,但如何奪取大寧,還要費一番心思,因為朱棣不僅要奪取大寧之地,更重要的是要爭取寧王和大寧之軍。

燕軍來到大寧城下,朱棣派人進城通報說因為窮蹙,前來求救。寧王得知朱棣來到,兩人雖為手足至親,卻不敢開放燕軍入城,因為燕王畢竟是朝廷的反叛。但寧王這時也因不奉詔旨被削奪了護衛,對朝廷怨憤不已,所以二人不免同病相憐。寧王邀請燕王單騎入城,二人一見,執手大慟。朱棣向寧王講述了自己不得已而起兵的原因,還請求寧王代為起草給朝廷的謝罪表。朱棣一連在城中住了幾天,二人相得甚歡,寧王全然不備。

這時城外的伏兵也在悄悄活動,一些吏士潛入城中,與三衛的部長和許多戍卒都拉上了關係。朱棣向寧王辭別,寧王到郊外為他餞行,突然伏兵盡起,將寧王劫持而走 。這時朵顏三衛的騎兵和事先串通的戍卒也集合了起來,配合燕軍攻破城西北角。燕軍一擁而上,衝入城中,俘獲守將都指揮房寬,殺死關在獄中的卜萬,都指揮朱鑑力戰不支死在混戰之中 ,寧府長史石撰不降也被殺害。戰鬥很快結束了。朱棣下令安撫城內軍民,並派陳亨的家奴和城中的家屬去松亭關報告城中的情況。這時劉傑、陳亨聽說大寧之變,帶兵前來援救,但軍士們聽說城中的家屬平安無事,就都不想打了。劉傑、陳亨不得不往回返,他們走到亂塔黃崖紮營休息。陳亨這時起了異心,他與營州中護衛指揮徐理、右護衛指揮陳文商議,打算投降朱棣,結果一拍即合。這天夜裡二更,他們趁軍士們熟睡,帶兵攻破了劉傑的營地。在慌亂中劉傑僅以單騎逃往廣寧,後走海路奔還京師。就這樣,陳亨帶領大寧的兵馬降附了朱棣 。大寧的兵馬盡為朱棣所有。朱棣高興地連說:“吾攻大寧,取邊騎助戰,大事蔑不濟矣!”朱權加入燕軍雖然像是被迫,其實是一種聯合,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