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宋人的“道上徵車鐸聲急,霜花如錢馬鬣溼”的詩句怎麼比得上如今的景象壯觀!李景隆意氣驕盈,用馬鞭子敲打著馬氈說:“不守盧溝橋,吾知其無能為也!”不免對朱棣露出輕視之意,他眼前壁柱上的幾個小石獅子正在嬉戲耍鬧,彷彿是在預示著他的勝利。
李景隆軍來到北平城下,朱高熾閉門堅守不出。李軍遂於九門環築堡壘圍困之。另外派兵攻打通州。通州在北平城正東六十里。如果朱棣從大寧方面還師,一定要經過通州。李景隆便在從通州到北平之間的鄭村壩連結九營親自督軍迎擊燕軍。
官軍在北平城下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進攻,特別是麗正門上戰鬥激烈,李景隆的軍隊有十萬人,而城內連老疾孱弱都算上也不及一萬,力量單簿幾乎不支。在王妃徐氏的帶領下,官校士民的妻室也動員起來了,她們也穿上護甲登上城牆,向攻城的敵人投擲瓦礫石塊,守軍還常常派勇士追出城外,對官軍進行騷擾。官軍的進攻被打退,不得已退後十里紮營 。都督瞿能與他的兩個兒子帶領一千多騎兵進攻張掖門,就在即將攻破的時候,後援卻跟不上,功敗垂成。原來,李景隆生怕他們奪走這破城之功,讓他們等候大軍一同前進。這時天氣已經十分寒冷,守軍又想出了新的守城辦法,他們乘夜往城牆上澆水,很快就在城外結成了厚厚的一層冰,官軍想要登城就更加困難了。李景隆刻薄寡思,他日夕圍城戒嚴,卻不知愛撫士兵,士兵們手執武器站立雪中往往有凍死者 。
朱棣得到世子的報告得知李景隆正在圍攻北平,急忙回師,這時攻打大寧的戰鬥已經結束,燕王、寧王合成了一股,他們乘河水冰凍渡過了白河,直指李景隆結營所在的鄭村壩。鄭村壩在通州西北二十里,東距北平也是二十里,俗稱東壩。李景隆也派出了都督陳暉帶領騎兵一萬渡河迎擊燕軍。但兩軍走的不是一條路,沒有碰上。陳暉探知燕軍已經渡過白河,便調頭向燕軍追來。朱棣率精騎還擊,乘陳暉渡河之機,大敗之,這時河上的冰忽然斷裂,官軍溺死甚眾,陳暉僅以身免。
李景隆軍守候在鄭村壩已經好幾天了,軍士日夜戒嚴,天氣寒冷,許多人凍壞了手腳,鬥志早已鬆懈,結果燕軍連破李景隆七營。雙方主力發生激戰。朱棣帶人馬作為奇兵左右衝擊,戰爭從午時一直打到酉時,李景隆軍漸不支,傷亡慘重,還有不少人在陣前投降了。寒冬日短,天很快就黑了,戰場的刀槍聲漸漸稀落,卻不斷從這裡那裡傳來痛苦的呻吟、呼喚。朱棣下令收軍,將士們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營地,汗水血水粘在身上,北風吹來,冰冷徹骨,都指揮火真斂了些破馬鞍在朱棣面前升起了一堆火。通紅的火焰在活潑地跳躍,把一束束火舌噴上夜空。在滴水成冰的寒夜裡,火就是生命。它是戰場上那些遊魂幻化的還是從這些生存的勇士心中升騰的?此時此刻,將士們的心裡是思念著自己的妻子家人,還是盪漾著敵死我傷的驕傲和榮耀呢?他們也想過為什麼要到這天寒地凍的荒郊野外來廝殺來流血嗎?
天冷極了,幾個甲士見到火光紛紛走攏過去要分享一點那火的溫暖。朱棣身邊的衛士發出了嚇人的呵斥,不許他們靠近。是啊,他們不怕持刀的敵人,敢於拼將一腔熱血上前廝殺,卻懾於這些爪牙的虎威,只能屏氣後退。朱棣聽到騷動,連忙說:“此皆壯士,聽來勿止。飢寒切身,最難忍者。吾擁重裘,尚猶覺寒,吾恨不悉令其附火,而忍呵叱之乎?”這就是將兵者高明所在!別看他擁著重裘,傍著火,但他的幾句話便能打動人心,便能讓人明天上戰場上替他去衝鋒陷陣。將士們都說:“仁人之言也。”是啊,在寧靜的寒夜,將士們也許沒有停止思考,但他們的想法是那樣單純,他們只想到要忠於燕王。他是龍種,說不定就是真命天子呢!
第二天一早,探報來說,李景隆軍夜裡拔營逃掉了,輜重卻沒來得及帶走,許多馬匹也留下了,部下有人請求追擊,朱棣決定不再追趕,而是乘勝直抵北平城下 。這時包圍北平的官軍隊並不知李景隆已拔營南下,仍然堅持不退。張玉帶兵列陣而進,連破官軍四壘。這時朱棣帶兵趕到城下,城中守軍見救兵來到,也鼓譟而上,內外夾攻,官軍大潰,再加上聽說李景隆已撤,更無鬥志,便也丟棄兵甲糧草星夜南奔了。
這一戰役,燕軍獲得了全勝。朱棣又回到了北平城。諸將都稱讚燕王的神機妙算。其實燕王也有點後怕,當初諸將請求先破李景隆再攻取大寧,朱棣把北平放在一邊去攻大寧是很冒險的,北平萬一失守,那是後悔也莫及的,因此不能總這樣冒險。朱棣說:“此適中爾,無足喜也。卿等所言皆萬全之策。我未用卿等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