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東主席於八月十二日在延安《解放日報》中的社論中稱讚:“守衡陽的戰士們是英勇的”,並無投降之語。
六、日軍戰史非僅未說投降,反而讚譽第十軍無一卒投降者。及戰後日戰友會數度往臺,對第十軍的未死官兵表示敬意和祭奠方軍長的墓前。
七、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葛先才師長奉蔣先生令,赴衡陽搜瘞忠骸,建第十軍陣亡將士公墓,建成之日,衡陽冠蓋雲集,為衡陽地方的一件大事,這都有史可查。如果是投降,焉能有此盛典?
戰後第十軍軍師長,也不對此說申辯。正是如史可法說:“敗軍之將不可言勇,負國之臣不可言忠。”他們內心的感觸是可以體會的。任何投降的說法,都是不值一提或去辯白了。
衡陽會戰只有在日軍戰史中,被認為是八年抗戰中最重要的一次戰役,對他的敵人(第十軍)讚譽備至,但因傷亡太大,也對其國人隱瞞,故日本人所知者也不多。日軍參與衡陽會戰的戰友會,於一九八一年前後,曾多次來臺向第十軍未死官兵和方軍長的墓前致敬。
第六節 戰略上失敗的原因(1)
前文提到,衡陽會戰在時間上來說,是歐洲戰場上六月六日諾曼底登陸和六月十五日太平洋戰場上###浴血戰,三萬一千日軍全部陣亡之後的第一、二個星期。照理應該是形勢一片大好才對,為什麼筆者說,這卻是註定了第十軍全軍覆滅的命運呢?這是一個哲學辯證的問題,還要從第三次長沙大捷談起。
實際上衡陽會戰之前能稱之為大捷者,也就是兩年半前的第三次長沙大捷。六個月前的常德會戰,敵我雙方損失相當,不能稱之為大捷。
同盟國罔顧道義
第三次長沙會戰;時當法國亡國後的五個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的第三個星期,香港失陷後的一個星期,同時則有馬尼拉的失陷。珍珠港事件的前一天,美國與日本還在談判。這時,中國是完全孤立抗日的第十個年頭(從九一八算起)。長沙如果失陷,則大後方在軍事上和經濟上都將不保。故是國家民族存亡之戰。也是國軍戰略協調最好的一次會議,其影響前文已敘及。中國從孤立抗日中走了出來。並得到一些美援。
這裡,吾人必須先要了解美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思想。基本上她們是“重歐輕亞”,亞洲的國家只是她們的殖民地。她們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