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3 / 4)

小說:幽夢影 作者:僻處自說

菊花使人感到野氣橫生,蓮花給人以淡雅之感,春海棠使人感到豔麗,牡丹使人感到豪放,芭蕉與竹子讓人感到詩意盎然,秋海棠使人感到嫵媚,松樹使人感到飄逸,梧桐樹使人感到清純,柳樹使人感慨萬千。

【評析】

古時候人們生活在一個封建制的社會里,現實與理想總存在著的差距,人們嚮往某些東西。處於對現實的不滿,對周圍俗人俗事的不滿,都無法表達出來,其中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又苦於無法實現,所以便將目光轉投向所生活的自然,將希望給予自然之中,也就是文章中的花鳥蟲魚的動植物之中,根據所需,發現知己。於是,異類就被賦予了人類所具有的文化的內涵。

作者在這段文字中所說的梅花使人感到高潔,蘭花世人感到優雅寧靜,菊花使人感到野氣橫生,蓮花給人以淡雅之感,春海棠使人感到豔麗,牡丹使人感到豪放,芭蕉與竹子讓人感到詩意盎然,秋海棠使人感到嫵媚,松樹使人感到飄逸,梧桐樹使人感到清純,柳樹使人感慨萬千,這些植物都被人們賦予了一種特定的內涵,他們承載著與人們有關的人格文化,有著特殊的意義。

'26'六

物之能感人者

【原文】

物之能感人者,在天莫如月,在樂莫如琴,在動物莫如鵑,在植物莫如柳。

【譯文】

萬物能夠感動人的,在天上沒有能比過月亮的,在音樂中沒有能比過琴聲的,在動物中沒有能比得過杜鵑的,在植物中沒有能比得過柳樹的。

【評析】

物能感人,因為人們對事物賦予了太多的情感,所以物就具有了感人的特性。這些話讀起來雖然覺得有些侃的意味,但是卻真實的代表著人們內心的某種情愫,把它們作為各類中的最感人者,也是很合理的。於是作者就寫下了這段文字。

作者把月亮、琴聲、杜鵑、柳樹作為各物中之最,也可以說的過去。如月,有陰晴圓缺,給人帶來無限的遐想和不同的感受,由圓想到圓滿、由缺想到獨處,月缺月盈人之常青,但是在月圓之日和月缺之時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心境;於是月也就成為騷人墨客們筆下的寵兒,也因此寫下了許多關於月的華章。如琴,抒發各種感情,或幽怨、或相思、或喜悅、或豔羨、或志向高遠。於是琴,也流傳著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話:俞伯牙因鍾子期死,失去知音,將琴摔碎,不復彈奏,這樣看來因琴而生的感情實在是震撼人心。如杜鵑,“子鵑啼血”其嗚囀,讓客地漂流者傷感思歸,讓幫閨思婦想到別離之苦,使人生出無限傷感。如柳,折柳贈人讓人感受到情意的無限珍貴。以四物為物中感人之最,堪列於“之最大全”。

妻子頗足累人

【原文】

妻、子頗足累人,羨和靖梅妻鶴子;奴、婢亦能供職,喜志和樵婢漁奴。

【原評】

尤悔庵曰:梅妻鶴子,樵婢漁童,可稱絕對。人生眷屬,得此足矣!

【譯文】

 妻子和兒女最負累人的,真羨慕林和靖以梅為妻,以鶴為自己的孩子;奴僕婢女也能擔當這樣的任務,令人欣喜的是張志和竟然以樵夫作婢女,以漁夫作奴僕。

【評析】

家庭是心靈休憩的港灣,累了、煩了我們有家人的呵護和陪伴,在家裡能夠享受到親情帶給我們的幸福滋味。但是又了家室之後身上自然就多了一份責任感,為了家人生活的更好而要整日奔波勞累,只是為了讓家人過上一種舒適的日子。這樣的思想從古至今都存在於君子的心中。

由於有人不堪忍受生活帶給自己的負累,於是選擇一種逃避的方式,選擇了別樣的方式去生活,這段文字就是說林和靖和張志和不一樣的生活。

林和靖的“梅妻鶴子”,不用為了家人的生活而有太多的壓力,獨處自樂;張志和的看破紅塵,從不測宦海中急流勇退,漁樵為志,得隱居的安逸。走歸隱之路。這樣的生活何嘗不是一種生活?只要能自得其樂,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並不重要。

涉獵雖日無用

【原文】

涉獵雖曰無用,猶勝於不通古今;清高固然可嘉,莫流於不識時務。

【原評】

黃交三曰:南陽抱膝時,原非清高者可比。

江含徵曰:此是心齋經濟語。

張竹坡曰:不合時宜,則可;不達時務,奚其可?

尤悔庵曰:名言!名言!

【譯文】

涉獵廣泛雖說沒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