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3 / 4)

小說:袁世凱傳 作者:瞎說唄

早發還早萎,遲遲澗底松,鬱郁含晚翠。'我歷宦途二十年,觀世觀人,益嘆此語不謬。盼汝送大院君畢,他日隨師船歷練海洋,成就一個大人物,以為報國顯親之地,不願汝履虎尾以求名利也。”⑥袁世凱功名心切,聽不進堂叔的勸告。9月27日,他護送大院君從天津出發,10月5日抵漢城;謁朝鮮國王,面陳一切。大院君回國並沒有達到李鴻章預期的效果,徒然引起閔妃集團的惶惑和憤懣。閔妃集團不但剷除了大院君的左右,並以國王名義傳諭文武百官,嚴禁與之往來或私通訊件。袁世凱雖然多方調解,也無法緩和矛盾,只得“授應秘計三件”之後,⑦於15日離開朝鮮回國。

袁世凱到達天津後,李鴻章即諭令陳樹棠辭職,並奏請委派袁接辦,吹捧袁說:“查有分省補用同知袁世凱,膽略兼優,能知大體,前隨吳長慶帶兵東渡,久駐王京,壬午、甲申兩次定亂,情形最為熟悉,朝鮮新舊黨人鹹相敬重……若令前往接辦,當能措置裕如。”⑧李不希望袁接任後,蹈常襲故,單純照料商務,而企圖透過袁加強對朝鮮控制。所以他在奏摺中又要求提高袁的許可權,他說“袁世凱足智多謀”,“兩次戡定朝亂,厥功甚偉”,“茲令出使屬邦,尤須隆其位望,使之稍有威風,藉資坐鎮”,委以“辦理朝鮮交涉通商事務”,在頭銜上加上“交涉”兩字,“略示預聞外交之意”。⑨10月30日,清政府正式任命袁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權代表,並以知府分發,儘先即補,俟補缺後以道員升用,加三品銜。⑩

李鴻章的超拔,使袁世凱感激涕零,立即上書表示仰賴之心。他說“卑府才力駑下,深懼弗克勝任,惟有仰賴聲威,敬謹從事,以期不負委任至意。”'1'袁保齡也感到此次“擢太驟,任太隆”,上書李鴻章表示:“兩世受恩,一門戴德”。'2'同時,指示袁世凱說,此後對“內意帥意(指清廷和李鴻章)均在用心察看,但有幾件事辦順手,則令聞日彰,聲望漸起矣”。又告誡說:“臨事要忠誠,勿任權術,接物要謙和,勿露高興,庶幾可寡尤侮。”'3'

11月13日,袁世凱赴朝鮮上任。在漢城成立公署,其隨員有西文翻譯唐紹儀(1860…1938)、劉永慶等二十餘人。(詳見第三章第三節)。

袁世凱一向主張加強對朝鮮政府的控制,在1884年鎮壓開化派以後,就曾發出“設立監國”的狂議。現在,李鴻章賦予他鞏固中朝“宗藩關係”的權力,又寫了一封信給朝鮮國王薦舉他說:“以後貴國的內治外交緊要事宜,望隨時開誠佈公與之商榷,必於大局有裨。”'4'袁認為實現他宿願的時機已到,遂以“欽命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大臣”的名義,極力推行李鴻章制定的政策,而且,遇事斷然措置,行險僥倖。李鴻章雖然看出他年少“不甚耐事,措詞過為危激”,但有時也不得不被他所左右。'5'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說,袁既是對朝鮮政策的推行者,又是制定者。

袁世凱在朝鮮活動的主要目標,是維護和強化封建的“宗藩關係”。他所採取的一切措施,都不脫離這個中心。到任之初,他故意顯示其特殊地位,拒絕與各國公使同席會議,且遇事直入王宮,驕橫專斷,盛氣凌人,處處以“上國”辦事大臣自居。比較重要的事情,沒有得到他的允許,朝鮮國王很難實行,儼然成了太上皇。

1887年8月,朝鮮國王決定派樸定陽出使美國,沈相學(後改派趙臣熙)出使英、德、法、俄、意五國。袁世凱認為派使出國有損“宗主國”體面,千方百計地阻撓破壞,先提出必須報請清政府批准再派,後又加上種種限制條件。朝鮮國王不顧袁的阻撓,斷然派樸定陽出國。這對於以“宗主國”代表自居的袁來說,是一個嚴重的挑戰。當時,派赴歐洲五國的使臣趙臣熙乃滯留香港,觀望形勢。袁主張嚴辦樸定陽,則趙必“畏罪”中止。後來,樸定陽返國,袁脅迫朝鮮國王懲辦,僵持一年多。最後,朝鮮國王為敷衍袁,只得將樸免職(不久又起用),派使赴歐洲的事也未實現。

此外,對閔妃集團與大院君之間的傾軋,袁世凱表面上居間調停,暗中卻支援大院君。他籠絡國王身邊的侍臣,結交宦官,探聽“宮中一切動靜”,'6'甚至企圖廢黜國王,另立新君,以大院君攝政。他的廢立計劃雖未實現,但影響頗大,從此閔妃集團與他的關係更加惡化。閔妃反過來進行驅逐他的活動。國王多次要求清政府撤換他,另“選一公正明識者”。'7'當時,日本、美國以及俄國正千方百計地破壞中國的“宗主國”地位,以便趁機擴大它們的侵略權益,閔妃集團的反袁活動,得到它們的支援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