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來如再出兵,彼此先行知照。李鴻章為保留清政府往朝鮮的派兵權,不惜也給了日本同樣的權利,等於把朝鮮置於兩國的共同保護之下,這就成為甲午戰爭的伏機。關於懲辦袁等,李鴻章始終不肯接受,最後依據李的折衷辦法,以其私人名義“行文戒飭”袁世凱了事。'5'至此,袁世凱所謂“擅啟邊釁”的責任由李鴻章完全推卸。一場變幻險惡的風浪總算躲過去了。袁保齡函告袁世凱說:“伊藤此次極力欲撼汝,尚賴合肥相國持正,頗費唇舌,此節自是可感。”'6'同時又致書李鴻章的親信幕僚章晴笙說:“凱侄得我帥力持正論以覆庇之,感切心骨。”'7'
李鴻章的“行文戒飭”僅是官樣文章,所以不到半年,袁世凱又被起用,而且身價更高了。
註釋:
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49,頁34。
②朝鮮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朝鮮通史》1975年版,下卷,頁75。
③《朝鮮檔》,李鴻章致總署函,光緒十年十月二十六日。轉引自林明德:《袁世凱與朝鮮》,頁57。
④袁保齡:《閣學公集》書札卷3,頁41…53;卷6,頁48。
⑤李清源:《朝鮮近代史》,三聯書店1955年版,頁63。
⑥《清季外交史料》卷50,頁31…33。
⑦《伊藤博文傳》中卷,頁395、400。
⑧《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卷5,頁18。
⑨同⑧,卷5,頁25。
⑩《袁氏家書》卷6,頁13。
'1'張謇:《張季子九錄》文錄,卷11,頁1…5。《嗇翁自訂年譜》,捲上,頁25。
'2'《袁氏家書》卷7,頁13。
'3'同④,卷3,頁33、39。
'4'同④,卷3,頁57。
'5'同⑧,卷7,頁22…35。
'6'同⑩,卷6,頁13。
'7'同④,卷4。
總理交涉通商大臣
清政府對朝鮮的政策,大都由李鴻章所制定。自從日本強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以後,李一直勸導朝鮮政府在外交上採取“以夷制夷”的方針,即與英、美等西方列強“通商”,“藉以牽制日本”,“杜俄人之窺伺”。①結果,隨著與西方列強“通商”而來的,是各國侵略勢力的深入,而受害者總是朝鮮和中國。“牽制”政策反映了腐敗的清政府在維持中朝“宗藩關係”的前提下,偷安一時的主觀企圖。在列強的侵略面前,這一政策的破產是必然的。
1885年7月,清軍從朝鮮撤出以後,沙皇俄國乘機插足,其駐朝鮮公使韋貝(KarlWeber)勾結閔妃集團,控制朝鮮軍隊,妄圖變朝鮮為俄國的“保護國”。朝鮮政局更加動盪。李鴻章為了維護中朝“宗藩關係”,採取了兩項具體措施:一、送大院君回國;二、起用“足智多謀”的袁世凱,接替“忠厚有餘,才智不足”的陳樹棠,為駐朝鮮商務委員。②
李鴻章釋放大院君回朝鮮,想利用他的威望及國王生父的關係,壓制閔妃集團的勢力,以穩定朝鮮局勢。由於閔妃集團反對大院君,李認為護送人選關係重大。他反覆考慮的結果,選中袁世凱。袁世凱返回原籍後,與朝鮮官吏金允植等人仍有書信來往。③袁保齡當時在旅順口辦理海防,經常往來於天津和旅順,仍然充當他與李鴻章之間的橋樑。李的親信僚屬如張佩綸、周馥、章晴笙等,都與袁保齡有很深的交情。因此,不斷有人在李鴻章面前稱讚袁世凱的“才智”,使其更為李所常識,認為是“後起之秀”。④這是袁世凱很快又被起用的重要原因。起初,袁為提高身價,託病不出。但當他得悉此事辦妥,李擬保薦他為駐朝鮮商務委員時,便立即啟程北上。一到天津,李就接見他說:“今如演戲,臺已成,客已請,專待汝登場矣。”袁要求帶兵前往。李笑著說:“韓人聞袁大將軍至,歡聲雷動,誰敢抗拒……汝帶水師小隊數十登岸作引導足矣。”⑤李對袁的器重信任,由此可見一斑。
袁保齡不願袁世凱再去朝鮮冒險,而希望他加入新建的北洋海軍。1885年8月他致袁世凱的信中說:“帥與我電謂:慰庭聯合李、閔,送大院君必妥。亦知我不放心,極力獎汝以慰我,意自可感。……汝此行既不帶兵,則往來皆取輕快,九十月間趕封凍能回沽最妙。若帥意必欲以商務相屬,仔細思之,殊不甚妥。汝以少年早得重名,此後但患不穩,不患不富貴,躋府道,固意中事。古人有云:'灼灼園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