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紳在地方上的勢力。他有兩個女兒,六個兒子⑨;第四個兒子生於1859年9月16日(咸豐九年八月二十日),這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
袁世凱,字慰庭(又作慰廷或慰亭),號容庵。他出生時,中國社會正處在大動盪、大變革的年代,袁氏一家也隨之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當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不以鴉片戰爭(1840…1842)中在中國取得的侵略權益為滿足,英、法兩國為了迫使中國加速殖民地化,製造荒謬藉口,聯合發動了一場“極端不義的戰爭”⑩——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侵略者在中國沿海城市騷擾之後,攻陷北京。所到之處燒殺搶掠,洗劫一空。腐敗的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不平等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和《通商章程善後條約、海關稅則》,使得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首先,列強公使駐京,得以直接影響和控制清政府,干涉中國內政;其次,繼1842年開放上海、廣州、寧波、福州、廈門五口通商後,又開放天津、南京、九江、漢口等十一處為通商口岸;外人得住內地自由傳教、遊歷和經商,侵略勢力深入中國內地;第三,海關僱用洋人,建立協定關稅制度,自此中國的海關管理權落入侵略者手中。
第二次鴉片戰爭使清政府的閉關自守政策完全破產。中外反動勢力鎮壓中國人民的共同立場使它們開始走上彼此勾結的道路。老大的中國越來越深地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原來,早在英法聯軍對中國發動侵略之前,如火如荼的中國農民革命戰爭,已形成高潮。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1851…1864),從廣西開始,以排山倒海之勢,席捲了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於1853年定都南京。同年,太平天國又派北伐軍攻入安徽北部,佔領鳳陽、懷遠等城。在皖北、豫東活動的另一支農民武裝——捻軍(1852…1868),紛紛起義響應,攻佔了臨淮關、雉河集(今渦陽縣)。壽州、阜陽、太和、潁上、亳州等地也遍燃了農民革命戰爭的熊熊烈火,直接威脅著清王朝的反動統治。
為了鎮壓捻軍,清政府於1853年急忙派兵部侍郎周天爵率領清兵三千進駐宿州,又派袁世凱的叔祖父袁甲三(時任兵科給事中)協助工部侍郎呂賢基督辦安徽團練,組織地主武裝,配合清軍作戰。次年,周天爵病死。後來,呂賢基也被捻軍擊斃,袁甲三奉旨接統駐宿州的清軍,併兼督辦安徽團練大臣。他帶兵以後,雖然不斷受到捻軍的打擊,但反革命意志卻極堅決,很快成為捻軍的勁敵。當時,在湖南辦團練而發跡的曾國藩正率領湘軍在長江中游和太平軍激戰。袁甲三在皖北擔負著切斷太平軍與捻軍聯合的反革命重任,使曾國藩得以全力絞殺太平軍,而“無北顧之憂”。'1'
以“書香門第”自詡的袁氏父子一貫忠於皇帝,崇拜皇權,一心想依附皇帝取得高官厚祿。他們極端仇視農民革命,認為造反是“上逆天理,下違父教”。因此,在袁甲三的帶領下,袁家全力投到絞殺捻軍的反革命戰爭中。袁保恆和袁保慶都到袁甲三的軍中帶兵,轉戰皖北各地,“出奇制勝,躬履前茅”。袁保齡也到軍中“從佐戍幕,贊畫左右”。'2'後來,袁保慶又被河南團練大臣毛昶熙調回河南,負責組織訓練各州縣地主團練武裝,並多次督帶馬隊在項城、沈丘、夏邑等地圍攻捻軍。
項城與安徽臨泉縣接壤,是捻軍活動的重要地區,距捻軍的根據地雉河集僅一百多里。1858年(咸豐七年)十二月,捻軍首領王庭楨領導項城、沈丘、新蔡、阜陽四縣農民起義,佔領項城城東的新興集、尚店等地,到處襲擊地主豪紳,並“聲言攻項城”。'3'住在張營的袁家感受到極大的危險。袁甲三的家屬都逃往陳州避難。袁保中和袁重三一邊聯合地主豪紳,組織項城團練武裝,一邊在城東北四十里選了一處險要的地方,築起一座大堡寨。由於袁家“倡其先”,又是寨中的“首戶”,因此被稱為“袁寨”。'4'當時,河南各州縣地主為了防禦捻軍,紛紛築寨。據記載:“大縣堡寨二百餘所,小縣堡寨亦逾百所”。'5'項城境內也有一百七十多所。'6'袁寨規模大,圍牆敦厚堅固,四角和寨門上面聳立著“炮樓”,牆外有濠溝環繞,門前架設吊橋,防衛森嚴,遠近聞名。
袁世凱出生不久,袁保中和袁重三就帶領一家人遷到寨裡。袁保中身為一寨之長,掌握生殺予奪之權。那時捻軍多是輕騎。每當捻軍前來攻寨或從附近經過,萬馬賓士,猶如“飆飛電掣”。'7'袁家“年十五以上能執兵者,鹹使登陴”,鳴槍放炮,負隅頑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