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道德”的共和國的“英雄”、“中華民國之第一華盛頓”,是一個背信棄義、食言自肥的封建暴君,是一個寡廉鮮恥的賣國賊。
袁世凱的倒行逆施,造成了民生凋敝、民怨沸騰。人民的憤怒情緒在許多地方發展為騷動或起義。規模雖小,但相當普遍,宛如涓涓細流,匯成滔滔江河,波濤洶湧,勢不可擋。孫中山重整旗鼓,以鮮明的革命民主派的立場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與獨裁者進行了殊死的搏鬥。國內鬥爭的形勢迅速發生變化,使袁氏建立家天下的私慾和他所代表的那個集團的共同利益之間產生了尖銳的對立,以致進步黨人和那些對帝制心懷猜忌的北洋軍閥也都意識到,不撇開袁世凱就不能保持他們所代表的社會勢力的利益。於是,他們便和當初袁世凱所要消滅和排斥的一切社會力量聯合起來,共同“討袁”。短命的洪憲王朝在各種勢力的打擊下僅僅鬧了八十三天就消失了。歷史無情地嘲弄了袁世凱:他本來要追求世襲的絕對的獨裁權力,結果卻使他的一切既得權力都喪失殆盡。
中外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不少妄想扭轉歷史車輪前進的丑角,這類丑角沒有一個不是以身敗名裂而告終。袁世凱的歷史又一次證明:凡是不顧社會歷史發展的要求,違揹人民意志而倒行逆施的人,無論他是多麼驕橫跋扈,顯赫一時,其最後的結果必然是被拋入歷史的垃圾堆。
本書的選題和寫作,承蒙李新同志給予熱心的指導和鼓勵,始克完成;復蒙李侃同志審閱全稿,提出許多寶貴的意見;又得到何雙生同志等不少幫助,謹此一併表示深切的感謝。
由於作者理論和業務水平的限制,舛誤之處自所難免,懇切希望讀者批評和指教。
地主、官僚、軍閥世家
河南省東部的項城,是一個交通閉塞的小縣。淮河的支流——潁水,從縣境蜿蜒流過,雨季常常氾濫成災。項城經濟文化十分落後,直到19世紀中葉,城裡僅有二三十家店鋪,沒落的封建地主經濟仍然佔著統治地位。
全縣九千多頃土地,絕大部分為少數“豪富之家”所霸佔。廣大農民租種地主的土地,地租一般為收成的一半,有的甚至高達八成。①在地租、高利貸和苛捐雜稅的重重盤剝下,農民生活困苦不堪,“終歲勤勞,節食儉用,而常苦不足”。②地主對農民的殘酷壓榨,迫使農民不斷奮起反抗。每當夏秋收穫時節,農民常常聯合起來,搶收地主的莊稼。豪紳地主為了“護青苗”,也組織起“保田會”。③因此,境內往往引起械鬥,釀成血戰,形成了所謂“獷悍之習”,“鬥狠之風”。④
袁世凱家住在項城東北十餘里的張營,佔有土地四五十頃;此外,在北京天成亨錢莊和陳州於家典當鋪等處,還大量放高利貸。一家三十多口人,四世同堂,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地主大家庭。
袁世凱的祖輩父輩,都受過傳統的封建教育,中過科舉,任過官職。曾祖父袁耀東是庠生,年紀還不滿四十便“勤學齎志以歿”。曾祖母郭氏出身於同郡一個“望族”,活到九十多歲。⑤在她的悉心教育下,她的四個兒子:樹三、甲三、鳳三、重三,都取得功名。袁樹三是廩貢生,曾“署陳留縣訓導兼攝教諭”。⑥其長子袁保中是附貢生,次子袁保慶是舉人。袁甲三(1806…1863)於道光十五年中進士,歷官禮部主事、軍機章京、監察御史、兵科給事中。道光末年,他和已官至侍郎的曾國藩(1811…1872)一道從“理學大師”倭仁講習程朱理學,故兩人過從甚密。他的長子袁保恆(1826…1878)也是進士,為翰林院編修,次子袁保齡是舉人。袁鳳三是庠生,曾在禹城任教諭二十多年。最年輕的袁重三也是生員。當時,在東南沿海各省,由於受到西方資本主義的影響,官僚地主中已經出現了少數比較通達中外形勢的開明分子,如魏源(1794…1857)、馮桂芬(1809…1874)、王韜(1828…1897)等;他們熱烈謀求改革封建弊政,反對因循保守、故步自封。而袁氏一家卻不乏“志在求官”的守舊分子,他們世代潛心八股文,囿於章句之學,思想保守,作官以後大都以“純儒”、“衛道者”自命。
袁保中(1823…1874),字受臣,在諸兄弟中行次最長。他雖捐過一個同知,但一直在家鄉經營田產,是袁家的“管家人”。他熱衷於程朱理學,為人十足虛偽,滿口“睦族裡”、“篤忠義”,實則魚肉鄉里,橫霸一方。他依恃袁家官勢,經常“派人持名片拜帖到衙門說事”。⑦當時河南官場上流傳著一句俗諺:“項城官難做”,“宜吊不宜賀”⑧。恰恰反映出這個上了“護官符”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