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駐外記者少得可憐。ABC只有9名駐外記者,其中5名在倫敦;CNN擁有30個駐外機構,是三大電視網的綜合,但駐外記者們常常發現自己被採訪經費困擾。《時代》巴黎首席記者則抱怨道,雜誌社正在減少海外事務的報道。結果也正是如此,這本以嚴肅著稱的雜誌在2001年的大部分時間裡正在失去其全球性、富有智力性的視野。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嚴肅新聞回潮,它能夠堅持多久?(2)
現在,從AOL…時代華納到維亞康姆再到NBC的母公司通用電氣,老闆們慷慨得令人感動。NBC的新聞主播湯姆·布羅考(Tom Brokaw)樂觀地相信,“9·11”事件可能會使國際新聞重又回到中心位置,每個人都開始深入思考全球化的問題了。但是,丹·拉瑟的樂觀態度卻謹慎得多,他不知道公司的慷慨會維持多久,是否很快又回到追逐利潤與收視率的年代。
在20世紀60、70年代輝煌無比的前《紐約時報》記者大衛·哈伯斯塔姆度過了痛苦的90年代。這個熱衷於重大事件的傑出作家,始終拒絕去寫鬧劇式的90年代題材(比如矽谷傳奇)。他在內心深處懷念那個更加嚴肅的時代,被戰爭、混亂考驗的時代。那個時代的偉大新聞人是受人尊敬而非取樂的。人們依靠克朗凱特的“新聞60分”瞭解世界,透過詹姆斯·萊斯頓的專欄體驗政治的樂趣。詹姆斯·萊斯頓在1991年出版的自傳中回憶50年來新聞業的變化時同樣充滿懷舊色彩地說,他們年輕時閱讀的是沃爾特·李普曼的《道德序論》,而現在的年輕記者則衷情於《今日美國》創始人艾倫·紐哈斯(Al Neuharth)的自傳《一個狗孃養的自白》。對於昔日的過分眷戀與美化,是每一個人都可能犯的錯誤,但它也的確映襯了時代的改變—一個嚴肅得刻板的時代正讓位於更輕鬆的歲月。
“9·11”事件很難重新讓一頭扎向娛樂化的新聞業真正回頭。這不僅因為從前單純的新聞機構變成了龐大的媒體公司,更因為我們的世界、人們的心理已經不可掉轉地改變了。看看今天主持美國三大電視網的新聞主播們吧,CBS的丹·拉瑟已經70歲,ABC的錢寧斯63歲,NBC的湯姆·布羅考62歲,他們三個或許是美國新聞業殘存的具有克朗凱特時代風格的嚴肅新聞主播,他們的最終離職將最終切斷新聞業與往日光輝歲月的聯絡……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文藝雜誌的理想(1)
1993年,《紐約客》(New Yorker)的新主編蒂娜·布朗(Tina Brown)在大膽引入青春、嬉皮風格後,仍無力地看到《紐約客》的讀者群在年收入6萬美元、45歲上下的群體中執著地徘徊—它不能滿足老闆士毅·紐豪斯尋求更富有、更年輕、更具廣告價值的閱讀物件的要求。
抱怨則相伴而生—“我們希望在這裡讀到別的地方無法提供的東西。”一直以來,《紐約客》在提供什麼?哈羅德·羅斯(Harold Ross),一位經典的、不拘禮節的鄉巴佬,卻要命地迷上了紐約風格。20世紀20年代的紐約,正致力於取代倫敦,成為新的世界中心。無線廣播、電影、T型車、華爾街的牛市使20年代的紐約生活富足、喜氣洋洋。如果你願意尋找個性與憂傷,可以盡情沉醉在爵士樂與菲茨傑拉德的小說裡……在哈羅德·羅斯看來,紐約的城市生活讓正在消失的村鎮式美國相形見絀,後者是辛克萊·劉易斯(Sinclair Lewis,美國著名作家)筆下的《大街》—乏味、暗淡、偏狹……
於是,羅斯—這個喜歡在阿爾貢京飯店中與專欄作家、記者們聊天、打牌、開一些低俗玩笑的傢伙,最終在1925年出版了《紐約客》雜誌—一本著力描繪紐約新興文化生活的週刊,它極力強調一種新穎的幽默感。對於自己略顯土氣的長相耿耿於懷的羅斯覺得,幽默感是大都市的象徵。
沒有人比E·B·懷特與詹姆斯·瑟伯(James Thurber,美國著名的幽默作家和漫畫家)更能彰顯《紐約客》的氣質了。前者總是略帶憂傷,力求文字盡善盡美,而後者則深諳嘲諷能讓世界變得更富有趣味。當面對越來越龐大、複雜的世界時,一顆敏感、羞澀又略帶驕傲的心靈該怎麼辦?《紐約客》繼承了法國人蒙田的氣質—承認自己的弱點,並一笑置之。
《大西洋月刊》、《哈潑斯》(Harper’s)、《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泰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