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的孤立政策這時已失去它的光輝。由於面臨蓬勃興起的德國和好戰的俄國的挑戰,他們歡迎在遠東有一個能牽制俄國的盟友。1902年1月30日,英、日締結盟約,它規定中國和朝鮮獨立,承認英國在華中、日本在朝鮮的特殊利益。日、英任何一方若對第三國作戰,另一方應守中立;但如果有別國介入,那麼,另一方則應援助它的同盟國。由於俄國和法國已結盟八年,因此,英、日同盟顯然是為了防止法國在戰時援助俄國。
這時,日本已能夠迫使俄國作出決定。1903年年中,日本提出,如果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的地位的話,日本就承認俄國在滿洲的地位。談判因自負的俄國人採取拖延和迴避的做法而耽擱下來。日本人有充分的理由斷定,俄國人毫無誠意談判,於是,於1904年2月6日同俄國斷絕外交關係。兩天後,未經宣戰和下最後通謀,日本人就襲擊了俄國在遼東半島旅順港的基地。
如前面所提到的,日本人贏得了對俄國人的勝利,這一勝利甚至比10年前他們對中國人的勝利更出人意外。根據《朴茨茅斯和約》(1905年9月5日),日本獲得了庫頁島南半部和俄國對遼東半島的租借權,日本在朝鮮的特殊利益也得到了承認。回顧起來,這場戰爭是遠東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毫無疑問,它確立了日本的強國地位,改變了遠東地區的力量對比。但更有意義的是,歷史上第一次一個亞洲國家戰勝了一個歐洲國家,而且是一個大帝國。這對整個亞洲產生著令人振奮的影響。它向諸殖民地民族的千百萬人表明,歐洲的統治並不是神聖的、命中註定的。自征服者時代以來,白人第一次被打敗,全球所有的非白人民族都充滿了令人激動的希望。從這種意義上說,日俄戰爭是近代歷史上的里程碑,是非歐洲民族充分覺醒的序幕;這種覺醒今日正震撼著整個世界。
第十七章 非洲
不論怎樣,古老的非洲已一去不復返;白人必須面對他們自己所創造的新形勢。
簡?克里斯琴?斯穆茨
歐洲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影響遠遲於對歐亞大陸的影響。在向撒哈拉以南非洲擴張之前,歐洲列強就已將它們的統治加於印度、東印度群島和北非大部分地區。法國分別於1830年和1881年奪取了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英國則於1882年佔領了埃及(見第十四章第三節)。歐洲人向南入侵的時間通常較晚,其原因多種多樣,其中包括氣候惡劣、疾病流行、地理障礙以及非洲人那種與美洲印第安人或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相比頗為優勢的組織和頗為有力的抵抗(見第五章第一節)。另外,與墨西哥和秘魯擁有金銀的情況不同,這裡缺乏誘使歐洲人進入內地的可利用的財富。因而,19世紀末葉以前,除某些沿海地區外,撒哈拉以南非洲基本上仍未受到歐洲的影響。不過,在19世紀最後20年中,歐洲列強卻追回了失去的時間,實際瓜分了整個非洲大陸,掠奪了它的人力物力資源。到1914年時,非洲諸民族在許多方面已受到歐洲人的影響,這種影響甚至比亞洲人所受到的影響還要大不過,內地的許多村民仍過著基本上未受到歐洲侵略者影響的生活。
一、奴隸貿易
對歐洲人來說,幾個世紀以來,非洲最有價值的資源就是奴隸,而這些奴隸無需進入內地在沿海港口便可獲得。儘管奴隸貿易站被限制在沿海地區,奴隸貿易還是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許多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一貿易始於1442年,當時,航海家亨利王子的兩位船長將12個非洲奴隸帶到了里斯本。的確,奴隸制這時在非洲已是一個固定而又普遍存在的制度。戰俘被迫成為奴隸,債務人或犯有嚴重罪行的人也淪為奴隸。但是,這些奴隸通常被當作家庭中的一分子;他們享有明確規定的權利,他們的身份也不一定世襲。但在歐洲,奴隸制卻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制度,並有著完全不同的歷史。它從一開始就主要是經濟性質的,所以,古典時代,奴隸們被迫在礦井裡一直勞動到死。當歐洲人開始大規模投入非洲的奴隸貿易對,種族主義又加強了這種非人格性。也許是出於潛意識的掩飾,他們漸漸地開始鄙視黑人,認為他們是天生低劣的野蠻人,因而命中註定要為他們的白人主子效勞。潛意識的掩飾可能還體現在歐洲人用了教為奴隸貿易所作的辯護中。他們認為,奴役確保了非洲異教徒不僅向文明而且向真正信仰的轉變。當時有位觀察者在以下這段話中談到了葡萄牙的奴隸制勝過非洲的自由,這段話是頗有代表 性的。
從此,他們的命運與過去完全相反;因為以前他們生活在靈魂和肉體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