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陷入了困局。
本來美國的伊拉克戰爭受到全體美國人的支援,但是在陷進泥潭的情況下,美國國內的反戰聲浪越來越高。這些反戰聲音除極少數外,大多是抗議布什政府的無能,並不反對美國入伊拉克搶油。而在野的*黨因為離政權已久,乘機對當權的共和黨清算。在美國,任何政治事件的操作,都要看兩黨中的任何一方是否會在打擊對方的過程中得利。有時候利益巨大,兩黨內鬥可以到完全罔顧美國的國家整體利益的地步。而有的時候,如果某件政府的失誤不能讓在野黨在選舉中獲利,這類事件就會在新聞界銷聲匿跡。伊拉克戰爭就是前一種情況:由於美國兩黨的內鬥而損害美國國家利益。
在伊拉克戰爭開打之前,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曾在美國國會就這場戰爭的成本和利潤進行了估計。按照美國國防部的分析,如果美國可以讓伊拉克產油量提高(從每日150萬桶到450萬—500萬桶),美國就可以將伊拉克的石油收入分成三份,一份用來支付美國及盟軍的軍費開支,一份作為伊拉克新政府的財政開支,一份用來支付伊拉克的重建費用。整個伊拉克的重建當然由美國和英國的工程公司負責實施,如美國副總統切尼掌控,由退休高階將領任職的哈里伯頓公司哈利伯頓公司(Halliburton),以石油工程、軍需品供應為核心的公司。與之類似的工程、軍火公司包括柏克德公司(Bechtel)、凱雷(Carlyle)等,凱雷在2001年搖身一變成為一傢俬人股本公司(Private Equity Firm)。等。 。。
自笑棲遲淮海客,十年心事一燈前。(10)
圖3�4靠戰爭發財的美國公司:哈里伯頓
引用一句中國的俗話: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所有的戰爭,從古到今,都是有利潤目的的商業活動。如果無利可圖的話,作為斂財高手的美國國會里的那一幫議員,怎麼會輕易舉手贊成呢。所以當美軍殺進巴格達時,立即佔領的是伊拉克石油部,而放任價值連城的巴格達博物館文物被世界各地的妙手空空們又拿又偷。
由於美國在聯合國對伊拉克戰爭的推銷失敗,雖然沒有一個美國人相信薩達姆有核計劃,但美軍還是不得不派出大規模的小分隊,裝模作樣到處去找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甚至連《紐約時報》的著名女記者朱迪思?米勒(Judith Miller)都在她的戰地報道中“暗示”美軍已經發現了證據。米勒在伊拉克關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報道,後被人質疑成美國主流媒體配合美國政府工作的主要證據。
其實美國人並不在乎這些入侵伊拉克藉口,對他們來說,快速打完仗,不要在報紙上天天讀到死人的負面訊息就夠了,而這正是美國新保守派失策和無能的地方。無知即無畏,新保守派過高估計了自己的能力,過低估計了伊拉克人的能力。本來,美國應該在推翻薩達姆政權之後,由中情局栽贓,再讓美國收買的伊拉克前高官做偽證,就可以“證實”伊拉克確實有未成熟的核計劃,讓國際社會不得不接受美國事實上已經佔領了伊拉克,從而不再在出兵理由的是非問題上繼續爭論和糾纏下去。之後,美國再透過遊說中國等安理會成員國讓聯合國授權管理伊拉克事務,就已經達到目的了。美國國際政治學界的一些人,對於中國當時同意聯合國授權美國在伊拉克戰爭後管理伊拉克事務一事,居然從當時的感激變成怨恨。他們的理由是指責中國“明明知道美國會陷入後來的泥坑,卻不去阻止美國跳進去”。這種顛倒黑白,說變臉就變臉的伎倆,與美國經濟學界和政策界在2009年年初冒出來指責“中國故意借錢給美國,造成美國金融危機”的說法,真是有異曲同工之效。——作者補註
但是新保守派卻傻乎乎地作繭自縛,把本來不在其戰爭藉口中的“建立*自由的伊拉克”作為了佔領伊拉克的主要目標。而在伊拉克石油分配上,又跟美國的大石油公司抬槓。因為有過俄羅斯的經驗,這些石油公司反對對伊拉克石油私有化,認為還不如透過一個傀儡的伊拉克政府更容易辦事。而理想主義和意識形態濃厚,死抱“私有市場萬能”的新保守派則堅持主張將伊拉克石油私有化,這一紛爭也影響了佔領早期的石油政策。參見BBC在2005年3月的報道《美國在伊拉克的石油秘密計劃》,該節目中記錄了新保守派和美國石油公司之間的分歧和鬥爭。
新保守派的另一個失誤就是在管理策略上,沒有采用分而治之的方法,而是試圖在伊拉克的各個宗教和地方派別中去“分清敵我”。如果美軍採取挑撥離間和畫地為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