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3 / 4)

關於文化的觀念

傾向於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學和傳統學術上,這使他們成了激烈地反對五四時

期語言和文學革命的人。

① 林毓生:《中國的意識危機:五四時期激進的反傳統主義》,第 17 頁。

② 這將導致他支援辮子軍閥張勳 1917 年的復辟嘗試。

① 嚴復等:《孔教會章程》,《庸言》,1。14(1913 年 6 月),第 1 — 8 頁。

② 許華茨:《尋求富強》,第 234 頁。

③ 勞倫斯?A。施奈德:《國粹和新知識界》,載費俠莉編:《變革的限度:關於中華民國時期的保守抉擇

的論文集》,第 71 頁。

可是,對革命後這一時期所受挫折的最重要的反應是以陳獨秀於 1915

年創辦的《新青年》為其最突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我們在其所反對的方面

看到的是對全部文化遺產更徹底的——更全面的抨擊,這是整個運動的特

點。陳獨秀倡導“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

的”,①這並沒有什麼新奇之處,但這種種抨擊這時不僅指向傳統的儒家社會

-政治制度,而且指向整個傳統,包括“儒道佛三教”(更不用說民間的迷信

文化)。

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進化論用語仍被援用,但“舊社會”和“舊文化”這

時在某種意義上是被當作一種巨大的、毫無生氣的沉重負擔,一種使民族精

神麻痺了的沉重負擔。革命已經證明,人們雖然能夠推翻整個傳統的政治結

構,卻不能影響遍及整個社會的腐敗現象。事實上,陳腐的舊勢力不僅僅有

能力繼續存在,似乎還有能力恢復生機(例如袁世凱試圖恢復帝制)。擺在

面前的任務因而就是改變民族的全部精神生活。“新文化”的領袖們認為,

這項工作是任何政治行動或體制改革的絕不可少的先決條件。年輕的胡適在

1917 年從美國歸來時所表示的決心“二十年不談論政治”,似乎表達了整個

新文化界的普遍情緒。正如他們主要刊物的名稱所表明的,他們認為他們的

主要讀者是還沒有被“陳舊之物、腐臭之物”②完全腐蝕的受過教育的青年。

在這一點上,《新青年》的觀點和先驅思想家們的觀點之間也似乎只有

程度上的差別。面對我前面所說的列寧主義的困境,先驅們逐漸強調觀念意

識在改變社會方面所起的作用。不過在清朝維新運動期間,支援他們教育觀

點的想法是,社會基礎設施方面實際上正在發生變化或將要發生變化。進化

在某些意識幫助下那時似乎正在進行之中。與此相似,1919 年以前新文化界

的判斷導致他們認為只有改變意識才能推動社會。

1919 年以前新文化運動的一個方面是在政治家和知識分子之間劃了一

條清晰的界線,這對將來有持久的影響。1905 年廢除科舉制度已預示了這種

分離。儘管歷來有“士大夫”的說法,但過去顯然也一直有一些文人基本上

是知識分子,而另一些文人則基本上是政治家。在 1919 年以後的那個時期

中,也有許多知識分子再次捲入政治生活。不過,知識分子(尤其是學術和

文學方面的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獨立階層的自我意識,即使在 1949 年以後也

仍然存在,甚至帶有某種智力生活有自治“權利”的意識。

新文化運動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新文學”的出現,這適宜在本書的另一

章論述(見第 9 章)。在這裡,我們看到文學也是作為人類經驗的一個重要

自主領域。①雖然詩歌和純文學長期以來一直是文人雅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

分,但在觀念上它們從來沒有與自我修養的整個程序分開。總有一些像歐陽

修那樣的文人,但把文學(就純文學來說)當作一種高雅的、自主的職業的

觀念卻並不普遍。小說是文學的一個門類,而寫作小說尤其不是一種值得重

視的高雅文化活動。梁啟超在這方面,像他在其他許多領域一樣,也是先驅;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