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當孫逸仙回到廣東,領導
致力於從軍閥主義下解救中國的新的軍政府時,這一問題尖銳化了。然而,
對在黎元洪任期內有無任何機會上臺存在重大疑義,不論曹錕或國會都未採
取行動召集總統選舉。
1923 年 6 月 6 日,4 位忠於曹錕的內閣成員突然提交辭呈,指責黎總統
① 內森:《北京 1918 至 1923 年的政治鬥爭》,第 189—193 頁。
① 內森:《北京 1918 至 1923 年的政治鬥爭》,第 201 頁。
對內閣職責干預過多。這迫使內閣總辭職。隨後幾天,北京駐軍的官兵在總
統府示威,索要軍餉;警察罷崗;“市民”有組織的示威包圍了總統府;駐
軍及警察的指揮官提交辭呈。6 月 13 日,正值 1927 年黎元洪屈服於張勳政
變 6 週年之際。遭圍困的黎元洪逃出北京,宣佈他打算在天津繼續行使總統
職權。但他的列車在楊村被駐在那裡的曹錕集團的一個將領攔截。在離京後
約 9 小時,黎元洪於午夜簽署了一份辭職宣告。儘管他在抵達天津英租界得
到保護後,立即否認了該宣告,北京還是成立了看守內閣,在選舉繼任者之
前接管總統職責。
然而,新的障礙又出現在曹錕面前。在政變中及政變後,國會的法定人
數走散。對曹錕的野心懷有敵意的政治領袖——滿洲的張作霖、浙江的盧永
祥、南方的孫逸仙,以及其他的人——撤回了他們在國會的支持者,而其他
議員已在驚慌中逃散。公佈的一項文告稱,要將國會遷往上海,黎元洪將在
那裡重整旗鼓,另建政府。還提供了一筆資金,以負擔議員的赴滬路費及在
滬的食宿開銷。
為了在北京重新組織法定人數,曹錕的助手們提出針鋒相對的建議。北
京將支付從上海返京的路費,每週還有一筆參加國會非正式討論會的慷慨酬
金;將修改國會組織法,使在國會的任期不再是有限的一段時間,而是無限
期延長,直至選舉新國會為止;選舉總統前先完成憲法;總統選舉時每位議
員將得到 5000 元謝禮。北京的國會人數逐步上升。
與此同時,黎元洪離開了天津。他抵達上海後發現,當地軍閥不願意冒
險接待有爭議的對抗的政府,他很快就去了日本。上海的替代政府就此垮臺。
在北京,國會的與會人數增加了。儘管“幾乎完全沒有公眾關心的任何明顯
跡象”,①選舉仍於 10 月 5 日進行。10 月 10 日,曹錕就職。當天公佈了中
國新的永久性憲法。儘管該法擬訂得很好,但頒佈該法的骯髒背景損壞了它
的效力。報章所揭露的每個親曹議員收取 5000 元賄賂的訊息,更加劇了公眾
對“豬仔議員”和新政權的厭惡。①
據估計曹錕為居住到被拘泥禮儀的沉悶氣氛籠罩的總統府,花費了 1356
萬元。他不是一位積極行動的總統。在未選舉新國會時,舊國會仍召集會議,
國會辯論有時發展成為混戰。但這是家庭口角。正如英國駐華公使麻克類爵
士 1924 年 6 月在報告中寫的:“過去 5、6 個月中,北京的政治局勢異常平
靜,並且……沒有傾向於削弱或加強曹錕總統及中央政府的特別進展。”②
同時,導致北京另一次政變的軍事活動日趨成熟。駐紮在北京附近的直
系軍事家馮玉祥接到命令,向北進軍,迎戰奉系。但與此相反,馮玉祥進了
北京,廢黜了曹總統,並要求結束敵對行動(見第 6 章)。
馮玉祥的政變顯然使曹錕憲法失效。為拼湊一個可接受的政治框架,段
祺瑞被邀再度出山。儘管段祺瑞在更大程度上是個政治實幹家而不是理論
家,他仍懷著國家團結和重訂憲法的空想,對時代的需要做出反應。段祺瑞
爭辯道,又發生了一次革命,所以,他於 11 月 24 日就任“臨時執政”,在
擬就約法之前暫時集總統和總理職責於一身。新憲法的草擬過程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