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比蛾子大不了多少。然而的確是一雙彩蝶,而非蛾子。顏色如剛孵出的小雞,燦黃中泛著青綠。翅上皆有漆黑的紋理和釉藍的斑點兒。
斯時滿園林“是處紅衰翠減”,風定秋空澄淨。一雙小小彩蝶,就在那暖意微微的晚秋陽光中,翩翩漫漫,忽上忽下,作最後的伴飛伴舞……
我一時竟看得呆了。
冬季之前,怎麼還會有蝶呢?
難道它們和那些小草一樣,錯將秋溫誤作春暖,不合時宜地出生了麼?
它們也要與節氣比賽似的,也彷彿要抓緊最後的時日,以舞的方式,演繹完它們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而且,分明的,要儘量在對舞中享受是蝶的生命的浪漫!……
我呆望它們,倏忽間,內心裡倍覺感動。
“最是秋風管閒事,紅他楓葉白人頭”——人在節氣變化之際所容易流露的感傷,說到底,證明人是多麼容易悲觀的啊!這悲觀雖然不一定全是做作,但與那小草、小蝶相比,不是每每訴說了太多的自哀自憐麼?
這麼一想,心中秋愁頓時化解,一種樂觀油然而生。我感激楊萬里的詩。感激那些嫩嫩芋芋的小草和那一雙美麗的小蝶,它們使我明白——人的心靈,永遠應以人自己的達觀和樂觀來關愛著才對的啊!……
電影是一個國家的明信片
——一堂關於電影欣賞課的講稿
諸位:
巴爾扎克曾言: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但是這一點不應妨礙我們接受那些較為恰當的比喻。
而我對電影的比喻乃是——它如同一個國家的聲像的明信片,以商品出口的方式,將一個國家的過去、現在甚至將來的資料,文娛性地展示給世界。
像文學一樣,人類的歷史已有多麼悠久,電影的觸角就已經回探到了多麼悠久。現在,它的觸角竟然回探到了人類在地球上出現之前。三維動畫片《恐龍世界》形象而又逼真地做到了這一點,而此前全世界並無一部同樣內容的小說。文學已有千餘年曆史,電影的歷史只不過才百年。誰都不得不承認,電影在反映歷史方面,具有著比文學或其他藝術更敏捷的能動性。可以這樣形容,那是一種“快速反映”式的人類文娛現象。
人類的文學現象,基本上體現為一種順應歷史時期的現象。文學的歷史品質,也基本上是一種紀錄現象。
而電影則不同,電影與它以前的歷史的關係,不可能不是“時光倒流”的關係。電影在“時光隧道”之中,幾乎暢行無阻。儘管,它所重現的歷史,往往被極大程度地娛樂化了,被遊戲了。但我們這裡,先僅談它的“文娛”化之“文”的方面,亦即具有超娛樂的那一種文化意義。同時我認為,不重視電影之超娛樂的意義來看待電影,不應是大學中文系學子的電影觀。大學中文系之學子對電影的認知水平,理當高於一般電影觀眾。
在重現歷史真相、探究歷史事件發生的過程(大到人類進化過程,小到一個歷史人物之死)中,文學做得多麼好,電影就差不多做到了那麼好。而文學不能留給人的可見印象,電影卻可見性地留給了人。一部電影也許不能告訴人們一部歷史書那麼多、那麼細,這是電影的短處。但電影可以使文字形象化,而這也是電影(當然也是聲像技術)無與倫比的長處。
電影是人類複製和重現歷史的好途徑。儘管這一種複製和重視,比之於真的歷史,難免會摻雜了人為戲劇化的成分,使之與嚴格的歷史,亦即正統史書的權威性有一定的差別;但也正是那些戲劇化的成分,吸引了人們對於歷史的興趣。而更多的人對歷史發生了興趣,更多的人才會思考歷史。包括那些不識字因而不能從書本上知道歷史的人。而對歷史的思考多一點,對現實的困惑才會少一點。因為它可能直接就是人的一種工作。
一部歷史性的書籍,往往是超功利的。往往意味著是一種腦力勞動的奉獻。它的功利,往往是後來現象。一部文學作品,往往也可能是這樣,因為它往往只意味著是作家表達的意願。
相比而言,電影是特別商業化的文娛現象。因為電影不可能是一個人完成的事情,它是諸多藝術業界從業者通力合作的結果。它需要較大甚至巨大的資金投入。而除了國家行為,世界上肯於承擔經濟虧損的嚴重後果而拍電影的人,是極少的。此點決定了電影先天的商業屬性。
也正因為這樣,實際上我們迄今並沒看到,有任何一個國家複製了一部特別完整的、電影式的歷史。但幾乎每一個國家,都拍攝過不少反映它多個時期的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