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感,促使受人恩惠者去歸還這個人情。所以,在酒店未先行動的情況下,客人也不覺得有責任去響應這個號召。
酒店用激勵法督促人們參與環保的想法是好的,但由於考慮上的欠缺,未收到理想的效果。根據互惠原則,一個小小的變動或許就能扭轉這樣的局面。那就是,讓酒店先為環保出份力,再號召客人也加入到重複使用毛巾的行列中來。本著這個想法,我們製作了第三種小卡片。
這次的小卡片還是從酒店的激勵措施入手。不過先後順序有了些調整,卡片表示,酒店方已經代表顧客為環保做出了貢獻,現在要求顧客也能加入重複使用毛巾的佇列,以表示對酒店方行為的響應。
結果證實,以互惠原則為基礎的說服,比帶有附加條件的激勵說服更為有效,毛巾重複使用率上升了45%。有趣的是,這兩種說服方法內容大致相同,但表現出的說服力卻大大不同。儘管兩者都在說服過程中表示,酒店為環保事業捐錢了,可前者告訴人們的是,酒店已無條件地做出了共同努力的第一步,受社會責任感和禮尚往來的影響,人們自然參會與到其中。
以上實驗表明,在說服他人與自己合作時,我們應該無條件的先提供真誠且有用的幫助。用這種態度對待合作,不僅會增加贏得他人同意的機率,還會使合作關係長久地建立在牢固、相互信任的基礎上,而非一種脆弱的、帶有附加條件的合作關係。因為在後一種合作關係中,一旦您做的承諾再不能實現,或他人對此承諾不再有興趣,那合作關係也就嘎然而止了,辛苦建立起的橋樑將應聲倒塌。
幫助的有效期像麵包還是酒?
從前幾章中我們得知,當您先給予他人禮物、服務或幫助時,接受者會覺得有責任償還這個人情。這種責任不拘泥於所收禮物的形式:有價值的資訊、對同事伸出的援手、寫有請求的個性化便箋、鮑比?菲舍爾為冰島帶來的知名度,這些都是我們覺得有責任回報或回應的東西。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由幫助或禮物帶來的說服力會變質嗎?是像麵包一樣變了味兒?還是像酒越陳越香?弗蘭西斯?弗林(Francis Flynn)認為,答案取決於您是提供幫助還是接受幫助的人。
就此問題,弗蘭西斯對美國某航空公司客服部的工作人員進行了調查。客服部實行的是倒班制,這種制度需要員工間的相互配合。研究人員把客服部分為兩組,一組員工對自己為同事提供的幫助進行評價,另一組人員則要對他們得到的幫助進行評價。每組人員最後都要說明收到或提供的幫助價值幾何,並且指明是何時得到或幫助過別人。
結果表明,才接受過同事幫助的員工,認為這個忙幫得非常好,但時間越久,“好”的程度就會隨之打折。提供幫助的員工感覺恰好相反,他們認為時間越久,自己對別人的人情就越大。
一種原因是:時間會減退記憶的準確性。人們看待自己的行為時,喜歡用積極正面的態度:受幫助的人會認為,當時自己也許並不那麼需要幫忙;提供幫助的人則認為,自己好心地做了“份外之事”。
該發現能協助我們在不同場合中提高說服力。如果您幫助了同事或熟人,他們會因此想法在最短時間內償還您的人情。若您是接受幫助的人,請務必注意,凡是接受幫助的人都會有的一個毛病:時間越久,他們就越記不清曾受過他人幫助。要是您不小心也犯了這個通病,那提供過幫助的人對您可就有意見了。他對您的印象會因您的不懂感恩而大打折扣。
能用什麼方法改善這個大多數人都有的毛病嗎?
一種方法是在提供幫助時說,您很樂意幫助他,因為“換做您是我,您也會伸出援手的。”另一種更有效,同時也有風險的方法是先提醒一下受過您幫助的人,讓他記起這事。當然您得小心措詞。類似“夥計,我以前還幫過你呢。現在是你回報的時候啦。”之類的話肯定會幫倒忙。您得委婉一點,比如“我發給您的那份報告還算有用吧?”,會讓您更能得到想要的回報。
世上沒有哪種說服法百分之百有效,但知道如何提高所幫之忙的價值不失為一個好開端。即使您把所有說服技巧都忘了,但只要記得一點:蜜蜂叮蜜,不叮醋。您就可以用“陳年的老酒”贏得更多幫助。
怎樣得寸進尺?
假設您住在一個環境優美的富人區,那修剪得當的樹籬、碧綠的草坪、精心粉飾的柵欄,讓周邊地區的人們都報以羨慕的目光。房產商從不擔心那兒的房子會賣不出去。事實上,他們手上有的是排隊等著買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