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龐勳義軍也終以失敗而告終,但卻對唐朝的局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朝廷的勝利只是下一次更大失敗的前奏。龐勳起義拉開了唐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不久,就爆發了王仙芝、黃巢大起義。散居“兗、鄆、青、齊之間”的龐勳餘部,又重新加入到王仙芝、黃巢的隊伍裡面去了。
從後面將會看到,黃巢之所以能成功地進入長安,是因為他在全國大面積地遊走,流動作戰,後來進入長安後,也跟龐勳得到徐州一樣,有固守一隅的心理。從軍事上來說,二人的失敗是有相同之處的。
王仙芝起義(1)
僖宗繼位之時,年齡尚小,軍國大政多聽從臣下。南衙朝官和北司宦官為爭權互相攻擊,相互傾軋,政局動盪混亂。“自懿宗以來,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賦斂愈急。關東連年水旱,州縣不以實聞,上下相蒙,百姓流殍,無所控訴,相聚為盜,所在蜂起。州縣兵少,加以承平日久,人不習戰,一與盜遇,官軍多敗”。矛盾日益激化,終於一發不可收拾。
王仙芝,濮州(治鄄城,今山東鄄城縣北)人,販私鹽出身。當時,鹽稅是唐朝廷的重要收入,鹽的經營由官方所控制,對民間的鹽禁極重,販鹽一石以上即處死。但也有許多膽子大的人,靠私人販鹽來牟取暴利。販鹽者大多拉幫結夥,真刀真槍地武裝販鹽。王仙芝販私鹽時奔走各地,為抗拒官府查緝,練會了一身好武藝。
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這一年,黃河中下游遭受旱災,夏季麥收一半,秋季顆粒不收。百姓只好以野菜、樹皮充飢。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徭役、賦稅仍未減輕,逼得百姓無法生活。憤怒的群眾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聚集王仙芝周圍,拿起武器進行鬥爭。於是,唐末農民起義爆發了。
王仙芝率數千人在長垣(今河南長垣縣)起義,傳檄諸道,“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資治通鑑考異》引《續寶運錄》)。次年,王仙芝率部將尚君長等攻破濮州、曹州(兩州均在今山東省),並且打退了前來鎮壓的唐官軍。起義隊伍迅速發展到數萬人。所到之處,都開倉放糧,百姓歡呼震天。
這時,黃巢與族兄弟子侄黃存、黃揆、黃思鄴及外甥林言等八人,在冤句(今山東荷澤縣)聚眾數千人起義,以響應王仙芝。
黃巢,山東曹州(今山東曹縣)人,“(黃)巢少與(王)仙芝皆以販私鹽為事,(黃)巢善騎射,喜任俠,粗涉書傳,屢舉進士不第”(《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五十二》)。可見黃巢與以往的農民軍領袖不同,他兼有士人和豪俠的雙重身份。即使是在代表正統的《新唐書》中,黃巢也被歸在《逆臣傳》中,與安祿山等叛臣並列,可見傳統的作史者也沒有將黃巢當成一般的流寇。黃巢還與王仙芝一同組織過武裝鹽幫,同唐官府緝查私鹽進行過多次武裝鬥爭。長期的冒險生涯,養成了黃巢負氣仗義、好抱打不平的性格,有許多人願意追隨他。毫無疑問,黃巢身上有著明顯的梟雄氣質。
黃巢決定起義前的心理,現在已經很難揣測。以他不顧官府禁令販鹽的經歷來看,他應該全身充滿了江湖習氣,有著極端冒險的精神。但實際上,他卻是個地地道道的讀書人,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他是在名落孫山的情況下,才滿懷憤慨地寫了“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詩句。從這點上來說,他潛意識中的願望其實與龐勳是一樣的,都有著等待招安的心理。
特別值得強調的是,在這句氣挾風雷的“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中,黃巢表現出長安不同尋常的喜愛。正如作者在前面《黃巢的理想》一篇中所分析的,他內心深處有深沉的“城主”情結。那麼,有沒有可能,黃巢決定起兵,是不是因為神迷於長安,甚至視其為靈魂的歸依,所以才不惜與他本來一直想效力的唐朝廷對抗呢?至少,在很久之前,他迷戀長安,迷戀長安無以倫比的壯麗,迷戀長安至高無上的政治意義,甚至想要有一天能夠擁有它。當然,長安是帝國的首都,只有天下之主,才能擁有長安。這種野心勃勃的願望在當時看來是可望而不及的,於是蟄伏在黃巢的內心深處。這種願望雖然潛伏了很長的時期,在特殊的環境下卻會激發起來。有了這樣的前提,也就能解釋為什麼黃巢進入長安後,突然不思進取,心滿意足地偏安於長安城內。一個英雄人物的心理演變,本身就是一頁意味深長的歷史。
還是先言歸正傳。黃巢起義後,數月間隊伍也發展到幾萬人。之後,王仙芝趕來與黃巢匯合,兩支義軍合在一起,聲勢更加浩大。
唐朝廷見王仙芝與黃巢起義軍聲勢浩大,立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