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3 / 4)

小說:再說長江 作者:這就是結局

居民:我們的祖上是從句容遷到崇明來的。現在八代都是崇明人了。

還有一些居民是在1949年以後上島的,他們當中有政府的工作人員,也有移民墾荒者。

崇明島居民:我是1949年解放崇明的時候過來的,是海門那個地方移過來的。

崇明島居民:我是1960年到崇明來圍墾的。

崇明島是一座年輕的島嶼,最早的兩個沙洲——東沙和西沙出現在唐朝,北宋時新增了姚劉沙,元朝以後沙洲數量不斷增加並相互連線成島。明末清初,崇明島已成為長100千米、寬20千米的大島。

歷經1300多年,長江大浪淘沙、東海海潮推擁,若沉若浮的崇明島才終於形成現在的規模。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稱崇明島為東海瀛洲。那時島上的土質鹽分降低,農業得到發展,並逐漸成為主要產業。崇明島上大規模的圍墾是從1959年開始的。新中國成立後,上海市為了解決人口劇增帶來的糧食問題,動員10萬人到崇明島和沿海灘塗圍墾。

早年圍墾都是靠人工挑泥完成的。島內的多處大堤,是一次次圍墾造田的紀錄。

1968年,上海市普陀區17所中學的17個畢業生來到崇明島落戶,之後又有22萬上海知青陸續來到崇明島,成為當時圍墾造田和農業生產的主力。從1956年到1984年,崇明島共圍墾土地612569畝,超過全島總面積的1/3,崇明島成為上海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在不斷被圍墾的崇明島上,自然的演變並沒有停止。長江攜帶泥沙淤積而成的灘塗,很快就會長出蘆葦等野生植物,並形成一個可以迴圈的生物鏈。科學家把這一地貌叫作溼地。東灘位於崇明島的最東端,面積200多平方千米,是長江口唯一一塊保持了自然本色的灘塗溼地,成為數百種鳥類和野生動植物的天堂。

東灘溼地也吸引了島上居民的目光。1989年,在崇明島最東端,一個新的村莊——瀛東村出現了。十幾年過去了,瀛東村在當年的蘆葦灘上建起了果園和魚塘,家家住進了統一建造的別墅式樓房。沒有圍墾就沒有瀛東村。這裡的村民原來都住在東灘溼地附近的良種場,發展緩慢,收入很難提高。1985年,黨支部書記陸文忠帶著7個村民來到東灘開始圍墾。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三十二集 江海交匯的地方(2)

毛菊英(崇明島瀛東村村長):我們圍墾的時候,東灘這裡就是最東端。這條河的外邊,就是海灘了。第一期圍墾了600畝,第二期圍墾是2000畝。後來到了1995年,我們嚐到圍海造田的甜頭了,在南分場又搞了1400畝,總共我們村裡的毛地就是4000畝地。

村民們圍墾的土地大都用來養魚養蟹。陸洪明夫婦承包了兩個魚塘,每年收入七八萬元。1996年,聽說村裡又計劃圍墾溼地,他也打算再增加兩個魚塘,可是這個願望沒有實現,因為崇明縣政府已經禁止在東灘圍墾。

不久,陸洪明的家門口矗立起巨大的風車。2005年,崇明風電場第一期3颱風電機組正式併網發電。

溼地吸引的不再是墾荒的村民。上海復旦大學副教授趙斌,每個星期都要帶著助手踏上那條溼地小道。在這裡他們建了3座觀測塔,透過現代化的科技手段記錄整個溼地碳通量的變化以及其他多種資料。

趙斌(復旦大學副教授):從這個裝置開始,中國也可以跟世界同步了。我們這個觀測點,其實是在整個全球氣候變化當中的一小點,但是如果沒有這麼多一小點工作的話,整個大氣二氧化碳的監測、全球氣候的變化都沒有任何基礎可言。

2005年7月,長江口的另外兩個島——橫沙島和長興島劃歸崇明縣管轄,“三島聯動”戰略開始實施。面積最小的橫沙島,以生態旅遊休閒度假為發展方向,成為上海的森林生態島,規劃全島森林覆蓋率70%。

距上海市區和吳淞口最近的長興島,成為三島規劃中唯一的海洋裝備區。島上的上海振華港機已經建起世界一流的生產基地,產品佔全球市場50%的份額。與振華港機相鄰的是建設中的中國船舶工業集團造船基地。從黃浦江邊遷來有著140年曆史的江南造船廠,正在這裡打造世界頂級水平的“新江南”。它將是世界最高水平的造船基地,形成300萬噸的造船能力。

2004年開工的隧橋工程,將透過長江南支江底隧道連通浦東和長興島,再透過大橋連通長興島和崇明島,而江蘇的啟東和海門將透過大橋跨越長江北支水道連通崇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