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戰爭、財政各個方面鉗制了總統權力,增強國會的地位。
許多人認為,小布什是自尼克松以來最“猖獗”的總統,直接傳承了尼克松的“帝王總統”
風格。這不僅僅體現在他屢次繞過適當的法律程式,推行他所主張的政策,更體現在,即使
他按照法律程式推動其政策時,國會和司法部門在小布什政權面前軟弱無力,從而從內部駐
空三權分立這個理念,破壞美國憲法的精髓。按照戈爾的說法,由共和黨掌控的國會幾乎都
成了布什政策的橡皮圖章,而司法部門也被保守派佔據。然而,情況可能並不象戈爾說得那
麼不堪。事實上,在小布什的緊逼之下,美國政治、社會各界的預警機制又啟動了。國會開
始反擊,它開始要求政府對關塔那摩的關押犯情況定期彙報,駁回了布什要求無條件無限期
//blog。sina。/s/blog_61389f6f0100fpwn。html
延期《愛國法案》的請求,並對竊聽案中的政府角色,表示了強烈的質疑。法院也透過幾個
案例,成功地為關塔那摩在押犯的人身保護權劃定了一個界限。媒體的批評聲音越來越大,
《紐約時報》不顧白宮勸阻報道竊聽案,本身就是媒體聲音的一個勝利。至於社會團體,已
經有兩個團體,美國自由聯盟和憲政權力中心,分別在底特律和曼哈頓,開始起訴國家安全
處的做法。
//blog。sina。/s/blog_61389f6f0100fpwn。html
君讓臣下,臣可以不下
眾所周知,自從
70年代尼克松的水門醜聞曝光以來,美國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丑聞都會被加
上“門”字,比如伊朗門、白水門、卡特里娜門、佛利門、普萊姆門……等等。最近,在這個
長長的
“門”名單裡,又多了一“扇”門:律師門。
事情是這樣的:2006年
12月,美國司法部在白宮的批准下,突然以“工作表現不佳”為由,
解僱了
8名聯邦律師(更確切地說是聯邦檢察官)。這些律師在震驚憤慨之餘,將這事捅
到了媒體。從
2007年
1月份開始,各大媒體開始積極報道這件事,討論這次解僱是否合
理。3月份,國會司法委員會開始調查此事,傳喚司法部的相關當事人。在媒體和國會越來
越氣勢洶洶的聲討下,司法部策劃此次解僱事件的司法部長助理桑普森被迫辭職,同時,要
求司法部長岡澤爾辭職的呼聲也越來越高。目前,雖然此事仍然在調查當中,但是
“律師門”
的說法已經遍及媒體了。
大家可能會奇怪,司法部解僱自己的僱員,怎麼會成為醜聞呢?眾所周知,在美國的
“分立
三權”中,聯邦行政權這一塊是完全由總統統領的,也就是說,
“各部委”負責人是總統任命
的,不是民選職位。同理,各“部委”內部的工作人員也是由其負責人任免,也不是民選職位。
這也是為什麼美國每一個新總統就職,都會帶來一次“領導班子”的大更迭:每個總統都會想
辦法在政府內部安插本黨的、甚至本人的親信,以提高本屆政府的行政效率。就司法部來說,
里根就任的前兩年裡,93個聯邦律師裡有
89個被替換,克林頓政府也是
93個裡面替換
了
89個。布什政府最初兩年裡,也替換了
88個聯邦律師。雖然這個替換有一個參議院批
準的程式,但是這個審批針對的這些職位的“任命”,而不是
“罷免”――這一點,在
1926年
的“麥爾斯對美國”的最高法院判例中已經做出明確澄清。在這種情況下,岡澤爾解僱本部的
9個律師,怎麼會釀成政治風暴呢?
問題在於,很多議員、媒體以及這
8個律師本人認為,此次大規模解僱不是因為什麼“工作
表現”――因為在解僱之前,根本就不存在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