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是巨大的,在他遇刺後不到兩個月,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就宣佈停止一切黨務活動,其實和解散沒什麼區別。不過,透過這件事,孫中山注意到了一個人,陳其美遇刺後,因為當時很多人認為是大總統袁世凱授意的,都怕被栽上亂黨的罪名,竟然一時無人敢去認屍,惟獨一個瘦削俊朗的小夥子趕了過去,撫屍大哭,並將屍體運回自己家中入殮,此人就是陳其美的結義兄弟蔣介石。以前,陳其美跟孫中山推薦過這個兄弟,孫中山知道他在日本學習過軍事,並且跟隨陳其美多年,有膽有識,此次陳其美遇刺顯示此人還有情有義,也就是從這時期,孫中山還是注意並逐漸重用蔣介石。
孫中山不是閒的住的人,沉澱反思是需要的,但沉澱與反思的目的是有朝一日東山再起。在1919年10月10日,蟄伏上海灘一年之後,中華革命黨停止活動三年之後,孫中山發出通告,將中華革命黨正式改組為中國國民黨,孫中山繼續任總理,規定:“從前所有中華革命黨總章及各支部通則,一律廢止;所有印章圖記,一律照本規約所定,改用中國國民黨名義,以昭統一。”國民黨之前再加上“中國”二字,以區別於民初的舊國民黨。*章第四條規定:“凡中華革命黨黨員,皆得為本黨黨員,以中華革命黨證書,領取本黨證書。”13日,原中華革命黨本部事務主任居正呈請任命中國國民黨各部主任,孫中山以總理身份當即批令委居正為總務主任,謝持為黨務主任,廖仲愷為財政主任。 中國國民黨以鞏固共和,實行三*義為宗旨。為廣泛吸收黨員,中國國民黨放棄了中華革命黨的秘密組織形式,轉為公開。同時,*章放寬了入黨條件,規定凡贊成黨的宗旨,經黨員兩人介紹,交納黨費10元者即可入黨;放棄了中華革命黨所規定的入黨須按指模,並宣誓服從孫中山個人等帶有幫會性質的苛刻條件,並大量吸收青年人黨。
這次的改組,實在是一次明智之舉,孫中山明白了一個道理,凝聚力不是靠宣誓效忠得來的。之所以選擇這這個時候高調出山,有一個原因,就是當初孫中山當大元帥時,曾經將一支四五千人的警察部隊,劃給陳炯明率領,出粵援閩,當時是希望能夠有一支獨立於桂系的、聽從自己號令的軍隊,這陳炯明是參加過黃花崗起義的老同盟會員,“武昌起義”後,他曾任宣佈獨立的廣東軍政府的代都督,應該說起步很早,但卻沒有宣誓效忠孫中山,去參加那個勞什子的中華革命黨,因此如果陳其美不死,這個位置恐怕輪不到他陳炯明。陳率隊出粵後,連戰連捷,迅速在閩南閩西建立了“護法根據地”,之後廣州軍政府四分五裂,陳炯明樂的在福建紮下根來,這支佔據福建的部隊就是後來的粵軍。
陳炯明這支粵軍的建立,孫中山出了很大的力,或者可以說這是一支孫中山建立起來的部隊,孫中山為了能夠實際控制這支部隊,派已經成為心腹的蔣介石前往粵軍擔任了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因蔣介石資歷尚淺,年紀又輕,所以對於粵軍決策起不到什麼作用,做起來也就有一搭沒一搭起來,後來乾脆就回到了上海。好在陳炯明一直奉孫中山為這支部隊的領袖,孫中山也會時不時的下個命令給個建議,儘管聽或不聽由陳炯明定奪,孫中山被迫離開大元帥的位置時,粵軍就留在了福建,自我發展,等待時機,這使得孫中山一直心存希望。
在孫中山蟄伏上海灘潛心著書立說的時候,陳炯明率領著粵軍艱苦的轉戰各處,人越打越多,實力越戰越強,竟然在閩南建立起了一個擁有26個縣的根據地,並自任為這個地區的軍政首腦,儼然已成一派軍閥,但陳炯明與其他行伍出身的軍閥不同,他是一個知識分子,是以“最優等生”成績畢業於廣東政法學堂的知識分子,在任廣東諮議局議員期間,先後提出《革除衙署積弊案》、《廢除就地正法案》、《籌辦城鎮鄉地方自治案》、《籌築惠湖鐵路案》、《禁絕一切賭博案》等多項提案,這一切都說明他不是一介武夫,事實上,陳炯明也確實和那些只知道擴充自己地盤的軍閥不同,他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從我現在掌握的資料來看,他是中國最早比較俄國(後來的蘇聯)社會主義政體和美國*政體的政治人物,在當時這兩個國家尚未顯現出高出其他國家一籌的實力,而陳炯明卻已經開始了對他們政體的研究,儘管很粗糙,但已是難能可貴了。他一方面為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而歡欣鼓舞,甚至和列寧通訊表達自己的政治抱負,另一方面他又認為共和應該是全體人民參政議政,堅決反對某一階級專政,他一方面推崇社會主義,另一方面又認為按美國的聯邦制來統一中國更符合中國國情,也就是他一直所倡導的“聯省自治”,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