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樹一幟,另創一格。事實上中國傳統小說的語言得力於方言甚多,除了《醒世姻緣》外,《水滸傳》與《*》也有不少山東土話,《紅樓夢》都是京腔,《儒林外史》有南京話,方言用得最徹底的大概是《海上花列傳》,對話全部是吳語,對話寫得極精彩,可惜只有會吳話的人才看得懂。在小說中運用方言,真是一門大學問,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用得好,小說處處傳神,活色生香,用得不好,一片噪音,反成累贅。我們仔細研究王禎和的小說,他寫得最成功的那幾篇中,我們會發覺他對臺語的運用是經過仔細考慮,精心研磨的,他用得十分恰當又相當有節制。他並不是生硬地將大量俚語插到小說中去,而是下工夫將臺灣話特殊的語法、節奏,巧妙地融入他的小說語言中。例如像《來春姨的悲秋》及《香格里拉》,令人難解的臺灣俚語並不多用,《來春姨的悲秋》王禎和只下了一個注,《香格里拉》也只有一兩處小注,可是這兩篇寫花蓮婦人的故事卻是地道的臺灣味,風韻天成。王禎和的小說,自有其獨具一格的臺灣風情。拿流行歌來打個比方,王禎和喜歡流行歌曲,也常常在小說中引用。老牌臺語歌手洪一峰唱的《舊情綿綿》《悲情的城市》這幾首臺灣老歌,韻味十足,別的臺語歌星都唱不過他,即使他的歌王兒子洪榮宏唱起這些老歌來,也要遜他三分。王禎和的小說,也有洪一峰唱的這些臺灣老歌醇厚濃摯的鄉土感情,悲酸悽啞中,又透著綿綿不斷的溫馨。王禎和在他的小說中,將臺語詩化、抒情化了,而他不避俚俗,又將臺灣方言中的詼諧幽默大量引入,使得他的小說語言又充滿喜劇色彩。 。。
花蓮風土人物誌——高全之的《王禎和的小說世界》(4)
在《嫁妝一牛車》這篇小說前面,王禎和引了亨利?詹姆士的小說《仕女圖》(The Portrait of a Lady)中的一段話來做楔子,而且還引了英文原文。《嫁妝一牛車》是公認的王禎和小說中鄉土色彩最濃厚的代表作。而他卻偏偏引用西方現代小說一代宗師的話來做楔子,這其中透露的訊息,令人玩味。《仕女圖》是詹姆士中期的重要作品,他所創導的單一敘事觀點,便是從這本小說開始運用純熟的。《鄉土》與《現代》,這兩個常常引起爭論的議題,在王禎和的小說裡都佔有重要的地位,值得進一步討論。
在一篇訪問記中,王禎和對被稱為“鄉土作家”並不苟同,他對當時臺灣流行的“鄉土”一詞,有這樣的看法③:
“鄉土”這兩個字最先是在美國的一箇中國留學生說出來的,他們在異國生活,對他們來說,臺灣的一景一物都可以稱之為“鄉土”的景物,由他們說出的“鄉土”,其中的感情是土生土長或是生活在臺灣的中國人所不能體會得到的,所以我覺得,這兩個字由他們口中說出才是恰當的,我們實在沒有必要人云亦云。
大凡一個有獨創性的作家大概都不喜歡被歸類於任何派別,因為任何標籤對作家都是一種限制。王禎和大概也不喜歡被限制於當時臺灣流行的“鄉土文學”特定的定義中吧。當然王禎和是熱愛他的故鄉花蓮的,他十八歲以前沒有離開過他的故鄉,花蓮的一景一物,人物故事,都深深根植於他的記憶中,變成了他日後文學創作的泉源。花蓮對王禎和而言,恐怕早已超越了地理範圍,而變成他創作的心靈所寄託的“原鄉”、他文學生命的“香格里拉”了。王禎和又說過:“一個作家應該寫他最熟悉的東西,只有這樣,他的作品才會有生命、有感情,才會使讀者有親切感,產生共鳴感。”④王禎和寫到花蓮人的故事,尤其是他所謂“小人物”的故事,他灌注了最大的同情心,也因此寫得最動人。
又因為王禎和到臺北上大學唸的是外文系,所以他在一個作家很重要的成長期間,便廣泛接觸到西洋文學,他對西方現代主義的小說、戲劇(尤其是奧尼爾及田納西?威廉斯),以及電影,都有濃厚的興趣及研究精神。而他的創作態度又相當開放而喜歡實驗,因此他大量採用了西方現代小說、戲劇、電影的技巧手法,來豐富他的小說的表現方式——這就造就了王禎和小說有容乃大的獨特風格。一方面他的小說內涵深植於花蓮的風土人物,而表現方式卻又是多彩多姿各種現代手法。王禎和的小說也可以說是既“鄉土”又“現代”,“鄉土”為體,“現代”為用,他最成功的幾篇,“體”、“用”已達到合而為一。
臺灣文學界一直有一個看法,認為“鄉土”與“現代”是對立的,互相排斥,不能相容。王禎和的小說對這種看法恰恰提出了反證。20世紀中國現代小說的開山鼻祖是魯迅。魯迅的小說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