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2 / 4)

是出於對猩猩的同情而為猩猩即將被調走哭泣,還是為自己即將面臨與上層的直接衝突而哭泣呢?我想應該是兼而有之吧!而猴子盡力透過各種方式試圖將公司“內亂”告知猩猩,也可能是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吧!證據之二:廁所密談,事實上猴子是贏得了上級猩猩的信任,為自己的生存創造了條件。證據之三:後來,在猴子與驢的衝突中,猴子巧妙地利用了驢男友的氣憤,將驢轟出公司。由此三點,我們可以看出猴子在鬥爭中後知後覺,這證明了猴子在學習生存,單純在改變。因此,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並不是件壞事,因為管理是透過對人們不同利益的管理來實現人們目標的藝術。

第二是理想主義。理想主義者是值得羨慕的,他們有自己完善的價值觀,有自己可以追求一生的夢想,有為之奮鬥的不竭動力。但是,理想主義者尤其是成功的理想主義者可能有一個特徵即自戀。當我們自戀時,我們有意或無意地被我們自身的價值所吸引,無論這一價值是否被外界認可,由此我們將發現自身更多的“獨特”的價值,誘使我們更加自戀,但是最難發現的就是我們在自戀。

猴子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同樣也是一個有自戀傾向的人。這個假設有據可考。猴子的自戀來自於令他驕傲的領先於時代的思想觀念。確實如此,在當時的環境下有那樣的思想,領先於時代,確實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直至今日,性的話題仍在不斷地發展充實之中,而且越來越受到重視與鼓勵,足以使他驕傲,所以他並非盲目地自戀。而另一個證據難以令他人認可,甚至我自己都懷疑它是否可靠,那就是猴子表現出來的謙遜。我敢保證,如果在同學裡做一個關於方剛老師是否謙遜的調查,那麼沒有任何人會說方老師不夠謙遜。而謙遜恰恰是自戀的面具之一。它可以幫助自戀者受到他人的接納,讓他人欣賞到他們渴望的形象。諸如:自信、果斷或者優越感。亦如:猩猩看到了猴子的才幹,與眾不同的思想觀念;猴子帶領編輯們的凝聚力,這些無形之中認可了猴子的價值,同時也加強了猴子自戀的力比多能量,這種能量也將這個編輯部引上了集體自戀之路。他們堅信:猴子是最好的,《A》刊是最好的,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團隊中的一員。這種集體自戀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但同時也帶來了另一種後果,那就是對集體自戀以外的人的意見充耳不聞,或者只聽得進部分意見。

與此同時,我想到了猴子另外的一個可能有的心理特徵,它與猴子的單純和以這種單純面對的複雜鬥爭相關——自憐,這種特徵可能表現在後來鬥爭中。這種自憐的感覺就像猩猩來課堂交流時所說:“我跟他(熊)鬥,掉價!我不該跟他鬥!我是有專業的,他,一個農民!”在這句話中,猩猩流露出了自己在鬥爭中的不屑,他覺得自己不值得與這樣的一個農民鬥爭,這也反映了他的自憐情結。而猴子除了和猩猩一樣是知識分子、理想主義者,有超前的值得驕傲的思想之外,他認同猩猩,因此我相信猴子在公司的鬥爭中也存在著自憐情結。

第三個特徵來自方剛作為老師給我留下的直接印象,那就是“敏感”。猴子第一次與狐狸握手的瞬間,猴子感覺狐狸不喜歡自己。對於初次見面而言,能瞬間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態度,而且如此地明確,不能說猴子不敏感吧!而這種不友善的態度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對方(狐狸)確實不喜歡他,但根據方老師的報告,狐狸是一個善於人際、精於職場,相當聰明或者說狡猾的人,怎麼可能那麼早就表達自己對執行主編的態度,為自己樹敵呢?若果真像猴子說的那樣,狐狸不喜歡自己,那麼也可以看出猴子是多麼敏感吧。另一種可能就是猴子的防禦機制——投射在起作用,也就是說,事實上是猴子不喜歡狐狸在先,而之後猴子對狐狸表示出的善意行為則屬於反向形成防禦機制起作用的結果,猴子與狐狸之間的行為只是猴子在證明:狐狸不喜歡我。既然是防禦機制,那麼防禦的現實依據是什麼呢?

在我看來,人生存的環境會使人產生各種焦慮,而焦慮的積累會使一些具有特定人格特徵的人在不同的方面敏感,換句話說就是:在生活、工作等事情上,每個人可能對構成這些事情的不同的點敏感。但是,焦慮與敏感的關係並不是簡單的前因後果的關係,這兩者是相互作用、並行發展的過程。簡單地說,就是對不同點的焦慮的積累可以使個體產生對特定事件的與眾不同的敏感,而這種敏感反過來又加強了個體的特殊焦慮,它們迴圈作用。防禦機制所起的作用就是降低焦慮,緩解心理衝突。猴子的單純並不適合公司內部的複雜鬥爭,而他的敏感幫他意識到了這一點——這裡我無形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