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艦“下餃子”遊戲,從來都不是好玩的。不僅要考驗一個國家的工業,更要考驗一個國家的腰包。
看看軍費預算就知道,受造艦大賽的影響,神羅海軍1904年的軍費預算直接增加了一個億。
顯然,這麼多錢不可能都是拿來造艦的。僅僅是建造十幾艘主力艦,也花不了那麼多,更多還是花在了配套和擴軍上。
從歐陸戰爭結束開始,神羅海軍就開始了高速發展之路。為了爭奪軍費,前些年海軍還和空軍聯合,向陸軍發起逼宮。
雖然沒有成功,但是海軍的軍費份額還是有所提高。伴隨著“超級戰列艦時代”的降臨,神羅海軍也進入了黃金時代。
從1900年來,神羅的幾家海軍學院就開始擴招。從最初的年錄取兩千多人,陸續擴張到了現在的年錄三千餘人。
和陸軍每年錄取上萬人的大手筆,自然是沒法比,但是海軍對軍官的需求量,也遠沒有陸軍那麼大。
原因非常簡單,眼下神羅海軍的主要戰略目標是擊敗英國人,而不是維護世界霸權。
要實現這個目標,最合算的還是建造主力艦。其它的如:戰列巡洋艦,看似作用重大,但是用在決戰中並不合算。
黑科技不是沒有,但是不夠保險。比如說:航母,又比如說:潛艇。
戰鬥力都很強大,但是需要特定的戰場。誰也不敢保證,能夠把英國人引到特定戰場決戰,自然不能把希望寄託在英國人犯傻上。
要是戰場在大西洋,光風浪就足以令航母歇菜,勉強出戰也不是不行,只不過最終的結局肯定是悲劇。
潛艇更不用說了,距離戰場不能太遠,要不然不等他們趕到地方,戰爭就結束了。
難以參與決戰,不等於這些家當都沒用了。
要知道神羅也是殖民大國,雖說海外殖民地不是核心,可以隨時捨棄,但是能夠保住肯定更好。
航母難以在大西洋和英國人pk,不等於太平洋也不能用。打發到太平洋,欺負一下日本海軍或者是美國海軍,都是不錯的選擇。
潛艇就更不用說了,依託神羅那遍佈五大洲的殖民地,完全可以在全世界範圍之內搞襲擊。
當然,這種掀桌子的做法,能不採用還是不要用的好。畢竟,神羅也是海貿大國,同樣容易被別人針對。
主要還是看海軍決戰,要是海戰打贏了,那就規規矩矩的接收霸權就是了;要是海戰輸了,那就沒辦法了,只能壞規矩砸鍋。
事實上,弗朗茨放了這麼多煙霧彈,真正掩護的就是這些秘密建造的潛艇和航母。
不同於主力艦,航母那是真可以偽裝成商船。雖然看上去有些另類,但只要不安裝武備,瞞過業餘級別情報人員還是可行的。
潛艇就更不用說了,這玩意兒個頭又不大。離開造船廠都可以從水下走,躲開情報人員的視線,完全是有可能做到的。
服役後就更別說了,往殖民地一分散,誰知道神羅究竟裝備了多少潛艇?
沒有辦法,誰讓皇家海軍的威名太盛了呢?
莫說是其他人了,就連弗朗茨自己都沒有信心。
估摸著,除了海軍部那幫自我催眠的傢伙,全世界都沒有幾個認為他們能贏。
不過政治嘛,本質就是演戲。儘管心裡沒底,面上弗朗茨還是信心十足。
時代在進步,到了20世紀,霸權爭奪已經從單純的軍事實力競爭,演變成綜合國力的競爭。
正面決戰搞不定,那就拼國力。失敗不可怕,只要有“屢敗屢戰”的決心,多來幾次,總是能夠把英國人拉下馬的。
事實上,維也納政府敢向英國人發起挑戰,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自身已經立足於不敗之地。
作為一個陸權國家,甭管海上失敗多少次,只要本土不受到衝擊,那就動搖不了根基。
海戰輸了,沒有關係。大不了回地中海休整一年半載,再捲土重來第二次決戰。
第二次不行還可以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反正輸可以輸無數次,贏只需要贏一次就夠了。
就如同原時空二戰中美日太平洋戰爭,前期日本海軍是一路開掛,然後就在勝利中輸了戰爭。
神羅和不列顛之間的差距,雖然沒有美日之間那麼懸殊,但好歹工業實力也是三比一。
加上不列顛是一個島國,本身的資源並不需要支撐工業所需,工業原材料要嚴重依賴進口,優勢就更明顯了。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