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海軍大臣斯溫丁:“俄國人不可能採購這麼龐大的艦隊,俄奧海軍協定只是為了掩人耳目,奧地利人的真正目標是我們。
帝國必須採取反制措施,用絕對的實力,打消敵人不切實際的幻想。”
這是公開的秘密,明眼人都能夠看出來。要對付日本海軍,以2艘超級戰列艦充當主力就足夠了。
神羅海軍的規模本身就不小,要是再加上13艘超級戰列艦,那麼皇家海軍的優勢就不復存在了。
雖然紙面上的實力不代表最終戰鬥力,可是皇家海軍賭不起。誰也不敢保證,平衡被打破後神羅不會搶先動手。
儘管維也納政府一直在標榜“熱愛和平”,弗朗茨大帝也向外界做出過承諾:保證不會主動挑起戰爭。
可是在利益面前,這些保證都是經不起考驗的。沒有違背過承諾,那隻能證明利益誘惑不夠大。
真要是想發動戰爭,還怕找不到理由麼?
財政大臣阿斯奎斯:“採取反制措施是必須的,但是我們如何能夠確定敵人是在真造艦呢?
在過去的歲月裡,就是因為敵人故意釋放假訊息,我們的造艦步調經常被打斷。
大量的軍艦扎堆同時出現,看似降低了造艦成本,實際上卻是以犧牲軍艦效能最佳化、增加維護成本換來的。
一次兩次不要緊,次數多了帝國海軍軍艦的整體效能,就被敵人用這樣卑鄙的手段給拉下了一個檔次。
如果不能改變被動應戰的局面,那麼就會一直被敵人牽著鼻子走,早晚有一天需要我們為此付出代價。”
沒有辦法,碰上了弗朗茨那位注重情報的對手,一直以來神羅都將造船廠看得死死的。
蒐集到的情報,大致判斷一下,想要了解核心幾乎沒有可能。
縱使進行了滲透也沒用,神羅能夠建造大型軍艦的船廠足有十幾家,除非同時在這些工廠的關鍵崗位有人。
不列顛雖然人才濟濟,但是也沒奢侈到派出幾十名高階工程師去當臥底的地步。
一般情報人員,就算是開掛成為了管理層,同樣拿不到具體引數。
大多數時候都是以擦邊球的方式蒐集情報,然後加以分析。可惜這些都是可以造假的,在船舶下水之前,誰也不知道建造的究竟是商船、還是軍艦。
類似的欺詐,在過去的歲月裡已經發生了很多次。因為情報不夠準確,倫敦政府時常做出誤判。
當然,情報不準確是相互的。英國政府摸不清神羅的造艦情況,維也納政府同樣搞不清楚英國軍艦的引數。
導致英國政府陷入被動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他們是守擂的,很多東西都擺在了明處。
作為挑戰者,神羅海軍多幾艘、少幾艘軍艦都無妨,反正都不是皇家海軍的對手。
英國人就不行了,他們必須要保證皇家海軍百分之百佔據優勢,任何時間處於劣勢都有可能讓敵人有機可趁。
在這種背景下,很多時候明知道可能會上當,英國政府也只能硬著頭皮上。
只是上當可一可二,要是連續不斷的中招,那就說不過去了。
知道的,明白政府是迫不得已。可這個世界上有識之士永遠都是少數,最多的還是不知道的。
民間有非議聲也就罷了,麻煩的還是議會。不少議員都認為,這些失誤是皇家海軍為了騙取造艦經費,捏造出來的假情報。
這些壓力,不光是軍方需要承擔,財政部更是首當其衝,時常被噴“浪費納稅人的錢”。
內務大臣阿澤維多解釋道:“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奧地利人將訊息封鎖的非常死,我們的人根本就無法靠近。
就算是收買了造船工人,也架不住敵人用建造軍艦的技術標準造商船。要知道在船體成型前,都是有機會變換用途的。
除非我們每次拖延幾個月後,再做出決策,要不然判斷失誤是難免的。”
莫說是船體成型前變換用途,就算是主體結構搞了出來,同樣可以進行改裝。
軍艦貴並不僅僅只是建造成本高,最重要的還是後期維護成本高。相比之下,商船就不一樣了,本身就能夠創造價值。
在這種背景下,神羅花錢進行戰略欺騙,不列顛跟進後,需要付出的代價都是數以十倍計的。
以至於到了現在,英國政府只關心超級戰列艦,其它的小軍艦,乾脆就不聞不問,直接按照自己的節奏走。
對這種不利局面,英國政府自然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