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仇?
……
撒丁王國的外交政策轉變,弗朗茨是一無所知,這些不是他關注的重點。
近東戰爭結束了,奧地利大發戰爭財的機會也結束了。軍工企業剛剛發了一筆財,在戰爭中獲得了豐厚的收益,自然不存在所謂的危機。
在這次戰爭中,奧地利一共向俄國人出口了一百二十萬條步槍、兩千餘門火炮,各種武器彈藥共計十餘萬噸,雜七雜八的武器裝備若干。
武器彈藥總交易價格高達2.5億盧布,創下了人類歷史上武器交易最高紀錄,超過了過去一百年時間內國際市場上的武器交易總額。
這個資料在未來不起眼,在現在可是一筆鉅款,足以令奧地利軍工企業進行全面技術升級。
軍工領域不需要操心,都是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暴利行業。
其它產業就不行了,因為戰爭結束產品供求關係發生了變化,勢必要調整生產線。
本來戰後重建是一筆大買賣,可惜沙皇政府太窮了,根本沒錢進行戰後重建。
客戶沒錢,弗朗茨也無能為力。以目前的國際政治形勢,沙皇政府想要對外尋求貸款,依舊非常的困難。
可以想象接下來的1855年,奧地利經濟必然會受到挑戰,當然市場反饋也是需要時間的,短期內危機還不會爆發。
就算是戰爭結束了,奧地利也搶佔了不少市場,這些市場還可以給國內的工商業續命。
維也納宮
弗朗茨嚴肅的說道:“近東戰爭結束了,國內的經濟勢必要進行調整,民營企業由資本家們自己決定,不需要我們幫他們操心,但是國營企業必須要做好產業轉型。
戰爭中很多大量消耗的物資,現在市場已經不需要了,那麼這些生產線就必須要進行調整,該裁減的裁減,該關閉的關閉。
將生產方向調整到市場需要的地方,實在是調不過頭的產業,或者是利潤太低的產業,都可以拍賣出去。
政府只是控制一些關係到國計民生的產業就可以了,對普通行業只要保持一定影響就可以了。”
不能贏利就放棄,弗朗茨可沒有抱著國有企業不可動搖的觀念,這個年代的主流經濟都是私有資本。
奧地利政府擁有這麼產業,也是特殊原因造成的,並不是政府一開始就準備搞這麼多產業,現在賣掉一些弗朗茨也沒有壓力。
費利克斯首相回答道:“陛下,現在處理這些產業恐怕不是一個好機會,大家都知道戰爭結束了,沒有外貿訂單這些企業根本就賣不上價。
況且,國企人員的安置也非常麻煩,不如先緩緩,等市場完成自我調節後,再處理這個問題。”
弗朗茨搖了搖頭說:“不行,等市場完成調節過後,新的企業早就拔地而起了,我們手中這些價值不高的企業賣給誰?
同樣的企業,在政府手中和資本家手中,完全不是一個概念。按照以往的經驗,很多政府直接管理失敗的企業,賣給資本家過後很來就翻了身。
我們不能夠單純的考慮價格問題,還要從全域性出發,保證國內的經濟迅速發展。
人員安排怕什麼,直接進行調崗,巴爾幹半島還缺少行政官員,可以派一部分人過去。
一家企業在他們手中走到了要拍賣的地步,難道他們還好意思以有功之臣自居麼?”
別人不知道經濟危機快要來了,弗朗茨卻感覺到了資本市場上的不同尋常,在危機爆發前,儘可能的籌集資金才是王道。
員工安排弗朗茨完全不擔心,無論是誰當老闆,對底層的普通員工來說都一樣。
奧地利國企存在的時間還短,還沒有來得及形成利益集團,根本就沒有和政府講條件的能力。
企業都被賣掉了,要調整的領導幹部沒有被追究責任就算是幸運的了,想要享受功臣待遇做夢吧!
奧地利的國企自主性可是非常高的,在經濟發展良好的大環境下,企業運營都陷入困境、或者是走進了死衚衕,都證明了他們的無能。
無能之輩,弗朗茨自然不會給他們好臉色,沒有把這些人都趕回家,那都是手下留情。
當然,奧屬巴爾幹半島基層公務員空缺嚴重,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這些人或許能力一般,但是勝在用起來安全,不用擔心他們和漏網的奧斯曼餘孽有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