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5年1月1日是歐洲歷史上值得紀念的大日子,這一天《四國公約》正式生效,歐洲大陸進入了新維也納體系時代。
各國按照條約規定,開始履行各自的責任與義務。“誤入”塞爾維亞地區的英軍士兵,也開始被遣返回國。
本來在談判開起的時候,這些英軍士兵就可以離開了,但是在塞爾維亞地區待了那麼久,他們也沒有閒著。
雖然倫敦政府給他們支付了生活開銷,可是大家兜裡沒有零花錢啊,倫敦政府的官僚們可不會把軍餉送過來。
奧地利只是解除了他們的武裝,並沒有限制他們的人身自由。除了固定的地方住宿用餐外,方圓幾公里隨便浪,酒館就是他們的最愛。
奧地利政府也只是負責提供一日三餐,額外的消費,自己掏腰包吧!坐吃山空的日子很快就讓英軍士兵赤貧了,沒錢的日子不好過,時間長了肯定受不了。
違反亂紀?現在塞爾維亞地區處於軍管狀態,逮住了是可是存在掉腦袋風險。
這個時候當地在進行重建,缺乏青壯勞動力,為了自己的日子更加舒坦一些,不少士兵就幹起了兼職賺零花錢。
塞爾維亞地區青壯損失慘重,男女比例嚴重失調,混的時間長了,不少英軍士兵還在當地組建了家庭。
有了家庭,自然就和當地有了牽掛。這個年代交通不便,這一別對大多數人來說就是永別,如果不是英國政府一再催促,估計還要拖的更久。
奧地利政府一共收容了2183名英軍士兵,最後離開的時候這個隊伍已經壯大到了3128人,增加出來的自然就是家屬了。
英國內閣收到這個訊息過後有什麼感受姑且不論,反正弗朗茨收到這個訊息後整個人都蒙圈了。
不過考慮到塞爾維亞地區的特殊情況,他也就理解了。適齡女子總是要出嫁的,當地的青壯不足就只能外面找了。
英國人的牌子這個年代還是很好用的,至少對塞爾維亞當地人來說,這個身份還是有誘惑力的。
跨國婚姻,在奧地利是合法的,只要雙方自願,然後到教堂完成登記,就受法律保護。
不光是英軍士兵,不少奧地利駐塞爾維亞軍隊也有同樣的情況,為此總參謀部還發生過爭議,最後在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政府給開了綠燈。
阻攔是不可能的,這點兒氣度弗朗茨還是有的,人家你情我願棒打鴛鴦幹嘛?只不過增加了一筆英軍士兵家屬生活費,讓倫敦政府買了單。
在政治上,這還成為了英奧友誼的見證,至少英國的媒體是這麼報道的。約翰牛也是要面子的,真實原因已經沒有人追究了。
這只是一個小插曲,無非就是給人們留下了茶餘飯後的笑談,很快就過去了。
在條約生效的當日,奧地利也和奧斯曼帝國完成換約。奧斯曼帝國承認戰敗,割讓塞爾維亞、瓦拉幾亞、摩爾達維亞、波黑地區給奧地利,上述地區領土主權正式發生變更。
領土割讓這沒有什麼好猶豫的,都被法俄兩國隔開了,這種地區就算是就給奧斯曼帝國,他們也無能為力。
相比之下,法國人和奧斯曼帝國的領土交易就發生了爭執,法國代表直接開出了一張貸款收據付款,奧斯曼人自然不滿意了。
說好的現金交易,現在怎麼能夠反悔呢?不過法國人就不這麼認為了,從債務當中減去兩億法郎,不也是現金支付麼?
反正隨便奧斯曼人怎麼抗議,巴黎政府都打定了主意,現金不可能給的,就是減持債務。
沒有辦法,法國政府現在也不富裕。近東戰爭打到了現在,法國政府的軍費開銷也是一個天文數字,拿破崙三世同樣在為財政問題頭疼。
況且丟失了巴爾幹半島後,奧斯曼帝國的償債能力也大幅度下降,如果不減持債務,這些貸款能不能收回來都是一個問題。
資本家們不肯承擔這個風險,就鼓動法國政府出頭接過這筆債務了,為了拉攏人心拿破崙三世自然是同意了。
爭議歸爭議,還是不影響條約的履行。國際貸款通常都是霸王合同,很快法國人就找到了貸款合同上的解釋條款,證明了他們這麼做的合法性,讓奧斯曼人乖乖的閉了嘴。
條約全部正常履行,新維也納體系建立了起來,籠罩在歐洲大陸上的戰爭陰雲煙消雲散。
……
聖彼得堡
大街小巷都在慶祝這次偉大的勝利,不過這不包括沙皇政府高層,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他們非常清楚